南充市阙家镇火烽村农事民俗访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充市阙家镇火烽村农事民俗访谈 摘要:南充市阙家镇火烽村是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而发展的村落,保存了大量的农事资源。本文重点叙述了火烽村的农事民俗的发展和现状,并分析讨论了农事民俗的演变及现状的原因。 关键词:南充市;火烽村;农事民俗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英才科研基金项目“南充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7YC247) 农事民俗是在农民长期的生产耕耘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结晶,火烽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火烽村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e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扎根在这片土地,一代一代的将火烽村的农耕文明传承下去,而有的农事民俗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消失。 1劳动工具 以前,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采用农具加上畜力(耕牛)进行耕作和收割,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火烽村经历了从传统方式向现代生产的逐渐转变,收割时多采用微耕机来协助劳作,当地人将其叫做“铁牛”。微耕机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速度快、便于存放等特点,相较于过去全靠人力的田间生产,着实减轻了村民的工作量。此外,村民还依赖新型的收割机。据当地老人萧国华说,他们家从以前的老式打谷机改成收割机后,家里的农田收割快、还节省劳力。如今他们家儿女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两个小孩和老人,依靠收割机,农忙时还是不需要额外请人的。可见,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现代化的农事工具已逐步变成了必需品。另一方面,传统的犁、锄头,用于运输柴薪、重物的“背架子”[1]等仍是火烽村常用的农事工具,至今仍在各家各户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作物品种 火烽村村民的耕作主要是为满足自身需求,偶尔粮食不足的时候才会去阙家镇购买现成的食物,总体呈现自给自足的特点。火烽村农作物种类较为丰富,饲料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苕等;油料作物主要是以花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蔬菜方面,主要的有萝卜、四季豆、南瓜、丝瓜等;水果方面主要的有柑橘、梨子、樱桃、琵琶等。 3牲畜饲养 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排遣寂寞、站岗放哨、防止盗窃、保护家园等都有巨大作用。火烽村村民饲养的狗多为土狗,饲养方便,易喂养,不劳人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少则一只多则数只。当地人大多不将狗作为肉类食用,在火烽村,肉食来源主要为鸡、鸭、鹅、鱼、猪。鸡、鸭、鹅采取白天放养,晚上圈养的模式,牲畜的饲料主要为自家耕种的玉米,早、中、晚各喂一顿。除了供自家食用,剩余的多带到镇上出售以贴补家用。村里养猪的人家已大不如以前,通常为圈养,由于比较劳人,又不卫生,且一年下来的成本也不小,很多家庭已经不再饲养,有需要时往往选择到镇上采买。几乎没有饲养肉牛的家庭,在当地,牛主要用于耕地,并且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饲养耕牛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 4农事习俗 1.开秧门 早前一二十年,火烽村还很流行“开秧门”的习俗。“开秧门”是在插秧的第一天举行,是农民正式插秧之前的一项内容。火烽村水田较多,村民认为,“开秧门”预示着收成的好坏,为了祈祷风调雨顺,村民会在播种秧苗之前热闹的办一次“开秧门”活动来祈祷水稻获得丰收。按照村民的回忆,在平完秧田,也就是将田地平整成像箱子一样的小方块,在播种育秧之前,要举行“开秧门”活动。“开秧门”那天要烧纸钱,祭神,虔心祈祷无大风大浪。之后,大家一起喝栽秧酒(一般为高粱酒)来预祝庄稼丰收。“开秧门”仪式结束之后,大家才去水田里劳作。如今,“开秧门”的习俗在火烽村已不再盛行了。 2.打谷请客 在火烽村,村民自家劳动力无法完成农作物收割工作时,便会请乡邻亲友来帮忙,主人为表达感谢就会请客吃饭。 在当地,打谷请客要在头天晚上就开始安排饭局,主人通知乡邻亲友前来聚会并拜托大家帮忙。正式打谷的那天早上,主人会为大家准备丰盛的早饭,因为打谷需要充足的体力,干饭和炒菜就成为了第一顿正餐。“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打谷的黄金时间,主人会招呼大家尽量早一些下地,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后,大家已是饥肠辘辘,主人家一般会将午餐准备得“旺实”些。如果打谷子的任务重,中午是不会休息的,大家会连续工作到晚上,日落之际,打谷暂告一段落,主人家会招呼大家坐在一起吃肉、划拳、喝酒来解乏。乡邻亲友临走之际,主人家还会赠送一些烟、酒等以示感谢。在火烽村,请人打谷是要还人情的,待别人家也需要劳动力时,通常也会相互帮忙。 如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和新式收割工具的出现,村民基本上都能应对农忙时节。实在缺少劳动力的人家,则会出钱雇人打谷。雇人打谷缺少了传统打谷请客的人情味,更多的是雇佣关系,但也较大程度地减轻了主人家对打谷者的款待精力。 3.穿牛鼻子 为了更好的驯服耕牛,方便耕作,在牛十个月大或者一周岁至两周岁之间,村民会给牛鼻子穿上一个牛鼻环。按照当地郑弟贵老人的说法,他们家给小牛穿牛鼻子时,将小牛绑在树上,防止它乱动踢人,然后准备铁丝,在牛鼻子两个鼻孔中间的薄弱地带将铁丝穿过去,再将绳子穿过铁丝穿过的孔,两端打上一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