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与治疗 潍坊市中医院 普外二科 马晓东 药物性肝损害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DILI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 肝损害的评估标准及分型 1)“肝损害”是在缺乏组织学检查依据的情况下,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结合胆红素(DBil)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ULN),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均升高,且其中之一升高≥2ULN; 2)若单纯AST、ALP或TBil升高≥2ULN,或1ULN<ALT、AST、ALP、TBil<2ULN(升高介于正常值上限的1~2倍之间),则称为“肝脏实验室检查异常”,不宜称为“肝损害”; 肝损害的评估标准及分型 3)肝损害的分型(ALT及ALP均以ULN的倍数表示): ①肝细胞性肝损害:ALT≥2ULN,并且ALT(ULN)/ALP(ULN)≥5; ②胆汁淤积性肝损害:ALP ≥2ULN ,并且ALT(ULN)/ALP(ULN)≤2; ③混合性肝损害: ALT≥2ULN, ALP ≥2ULN ,并且2<ALT(ULN)/ALP(ULN)<5。 该标准由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于1990年制订一直沿用至今。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1)有与DILI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害的潜伏期一般在5~90天内,有特异质反应者潜伏期可<5天,慢代谢药物(如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潜伏期可>90天;停药后出现肝细胞损害的潜伏期≤15天,出现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的潜伏期≤30天。 (2)停药后肝功能异常指标迅速恢复,血清ALT峰值水平在8天内下降>50%(高度提示),或30天内下降≥50%(提示);胆汁淤积性的血清ALP或TBil峰值水平在180天内下降≥50%(提示)。 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 (3)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肝损害(如酗酒,急性高血压,心脏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感染,胆道梗阻,怀孕及年龄因素等)。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有再次用药后肝损害复发史,肝酶(主要为ALT、ALP)活性水平升高至少>2倍正常值上限。 符合前3项中的2项以上,并且再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为DILI。 以上为2007年中华医学会肝胆疾病协作组制定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最新标准。 DILI的易患因素 DILI的发生机制 DILI的机制可分为药物直接毒性(非免疫机制),代谢异常,过敏反应(免疫机制)3种。 以上3种机制引发一相酶CYP、二相酶GSH、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受损,四个环节的反应。 DILI的发生机制 药物直接毒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害肝脏,与药物剂量有关,具有可预测性,如氯丙嗪和异烟肼发生率为0.5%~2%。 特异体质性: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害,这与药物剂量无关,具有不可预测性,多伴有过敏症状1~8周,甚至停药后3~4周出现。 代谢异常性:与个体CYP遗传多态性相关(最长可达1年),与药物剂量无关。存在CYP遗传缺损者,即使用常规剂量药物也会出现肝损害。 发病机制可互相重叠。 DILI分型与临床表现 急性肝损害:急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该分型由CIOMS建立,由FDA药物肝毒性委员会修订。 1)肝细胞损伤型:肝细胞损害是DILI的主要表现,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常见药物有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噻嗪类、降脂药、磺胺类、利福平、异烟肼等。该类型临床上最常见,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一般分为:①肝炎型:主要表现为乏力、黄疸、消化道症状等,ALT、AST、胆红素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②脂肪肝型: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孕妇服用或静脉短期(3~5天)使用大剂量四环素(>3g/d)以后。可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肝肾功能异常,病死率极高。 DILI分型与临床表现 2)胆汁淤积型: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主要是辜酮类激素、口服避孕药及环孢素A等,可使肝细胞分泌胆汁功能受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破坏。临床常表现为先有乏力、发热、畏寒、恶心、腹胀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及ALP增高,γ-GT和胆固醇升高,皮肤瘙痒,一般消化道症状较轻。 3)混合型:大多是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引起,常见药物为苯妥英钠、奎尼丁、别嘌呤醇、秋水仙碱等,以肝实质损害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胆汁淤积。 DILI分型与临床表现 慢性肝损害 1)慢性肝炎型:临床常见乏力、食欲差、腹胀、肝区隐痛、消瘦、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IgG、IgM增高、抗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