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4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doc-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doc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科目: 药理学
部系: 基础医学部
专业: 临床医学
年级: 2010级
任课教师: 邵南齐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专业
临床医学
学科
药理学
教学层次
大专
班级
2010级4/5班
授课日期
本次课时 /总课时
2/66
课题名称∕课程类型
抗心律失常药/理论课
教材(名称、主编、版次、出版社、出版年)
《药理学》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CAI课件
教具
多媒体、激光教鞭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熟悉:心律失常药发生的电生理基础;各类抗过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3.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本课重点
1.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2. 奎尼丁、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本课难点
1.心肌电生理。
2.产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原因。
3.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的电生理基础。
教
学
进
程
导入新课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两类,即缓慢型和过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电生理紊乱密切相关,首先我们复习电生理。
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1.心肌电生理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原因(30分钟)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电生理作用(10分钟)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5分钟)
4.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无(40分钟)
5.小结(5分钟)
本课总结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恢复心脏正常的起博活动,改善受损的传导,扭转心肌异常电活动。
一、钠通道阻滞药 (一)I A类药物――奎尼丁
应用: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都有效。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复律治疗及复律后的维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重要不良反应:金鸡纳反应和奎尼丁晕厥。
(二)IB类药物――利多卡因
应用: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均有效,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
●苯妥英钠――为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首选药
(三)IC类药物――普罗帕酮(心律平)用途:防治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应用:室上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对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为首选。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机制:阻滞钠、钙及钾通道,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氏纤维的APD和ERP。
应用:广谱——两字足以概括胺碘酮的优点。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
作用: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
应用:室上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
授课教师
邵南齐
职称
讲师
教研室主任审查意见 (签章)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教案内容概述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两类,即缓慢型和过速型。
一、 正常心肌电生理
1. 动作电位
正常心肌在静息时,膜内负于外约为一90mV,处于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时,形成动作电位(AP)。分为5个时相:
0相:快速除极相,是钠离子内流所致;
1相:快速复极相,由钾短暂外流所致;
2相:平台期,又称缓慢复极相,由钙及少量钠内流及钾外流所致;
3相:快速复极末期,由钾外流所致;
4相:静息期。
4相: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而自律细胞则为自发性舒张期除极 ;慢反应细胞4相是一种钙内流的去极化电流,快反应细胞4相是一种钠内流的去极化电流。
2.快、慢反应电活动
根据0 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为:
快反应电活动(起搏电流、Na+电流)——心工脏作肌、传导系统细胞;
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3.膜反应性
4.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1)自律性:4相自动去极化。
(2)传导性:
(3)有效不应期(ERP)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 冲动形成障碍
(1)自律性异常: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可将其分为
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相或3相中,主要由Ca2+ 内流增多所引起。
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系Ca2+过多而诱发Na+短暂内流所致。
2. 冲动传导障碍
(1)单纯性传导障碍: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及单向传导阻滞。
(2)折返激动:指一个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