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纯」和「通俗」文学大分歧.PDF

清末民初「纯」和「通俗」文学大分歧.PDF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純」和「通俗」文學的大分歧* ** *** 胡志德 著 ,趙家琦譯 摘要 本文追溯釐清中國 20世紀「通俗文學」和「純文學」兩個概念 的生成、分歧及其背後隱含的文學議題。主要論點是:就中國「通俗 文學」和「純文學」兩者割離分歧的起點,一般咸被指認為五四時期 的新文化運動,但事實上更可追溯至晚清梁啓超等人的「新小說」理 念。「雅」、「俗」兩者之間的分歧到 1920 年後成為普遍接受的論 述,其政治傾向壓倒美學意義,對後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造成了 相當大的影響。文學創作的政治傾向不但削減了現代文學的主體性, 也反映出菁英群體對民間文藝的警覺和掌控文化生產的企圖。總結以 上觀察與檢視,本文將清末民初此種就「雅」、「俗」文學的隔離命 名為「大分歧」 。 關鍵詞:通俗文學、純文學、新文化運動、小說、民間 * 本文為特約稿。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榮譽教授。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清華中文學報 第十期(2013 年 12月)第 219~251頁 清華 學報 在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通俗」和「菁英」書寫之間分歧的例 子並不少見。譚帆曾指出,在漫長的文學史上,可零星見到有人試圖 將這兩種分歧的書寫放在對等的、不分高下的文學平台上討論,但 1 「『隆雅鄙俗』的傾向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綿延不絕,影響深遠。」 譚帆指出,「在中國古代,以『俗』為宗旨之書籍大多表現出『自上 而下』的『說教』、『佈道』或『供人消遣』的意味,是有意為之而非 2 自發的。」 換言之,在古代中國,通俗文類的自發性、自主性、或 是其美學性與其它本質,是不太可能被論述化地建立起來。因為,這 些通俗文類的建立往往來自為其他目的服務,而這些目的至少在理論 層面多半被上位者操控而作為指導在智識、道德上皆居次位的讀者 群。我們幾乎可以說,直到 20 世紀初,通俗文類的「佈道」功能與 其「消遣」成分之間存在的潛在矛盾才被凸出,進而變得緊張與尖銳 化。 通俗文類的欠缺自主性,在 1900 年之前,並沒有成為認知上的 一個議題。此前,將通俗文類如小說、戲曲等,與知識菁英們認可的 文類如詩詞、散文等放在同一認知水準上看待,是從未被料想的事。 誠如范伯群說的,「在古代,小說就其本質而言,是屬於通俗的範疇」 3 ,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在「通俗」與「菁英」文類之間從事精確劃分。 但 1900 年後,隨著新的「文學」概念和分類詞彙的興起(「文學」一 詞首次出現在明治時期日本,為翻譯歐洲「文學」概念的詞彙,作為 囊括所有創作書寫文類的範疇名稱),許多長期潛存在通俗文類這曖 昧不明的狀態裡的諸多問題,很快被凸顯了出來。 1 譚帆,《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頁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對於認可「通俗」文學的努力嘗試,譚帆在其論著一開始便表示,他的討論為限定在現代 以前的古代中國文學。 2 同前註,頁 8 。 3 范伯群,〈緒論〉,《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上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28 。 220 清末民初「純」和「通俗」文學的大分歧 通俗作品於 20 世紀頭十年裏在數量上的爆炸性湧現(這些通俗 4 不僅標誌了中國 作品主要是小說作品,且半數以上都是翻譯小說) 文學的新起點,也對於自認為文學正統性的把關者而言,造成了文學 分類上的重大挑戰。儘管通俗作品湧現現象的起因包括了社會政治等 諸多因素,但「新小說」改革者梁啟超( 1873-1929 )等人可說是促 成文學「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