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围 棋
心理 纵 横
围棋心理学是围棋学的一个部分 , 它的研究对象是围棋对弈中的心理问
题 。 这似乎是一个常识性概念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简单 。 中国自古以来
就开始了围棋的研究 ,其中也包括心理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不过 ,心理学是个
外来的学科 ,它与中国围棋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 。 而且 ,在西方心理学
的范围中也没有对围棋心理的研究 。 而任何一种单一学科的心理研究都具有
其不同的特性 ,并不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就能解释某个单一学科的心理现象 。
我国的传统围棋学也不包括心理研究 ,或者说没有作为独立学科的心理研究 。
在传统的概念中 ,围棋的问题主要是对弈的问题 ,而对弈则表现为棋盘上的搏
杀 ,心理问题往往被排挤或被淹没在搏杀的酣战之中 ,好像心理问题是一个与
胜负无关的问题 。
其实 ,心理问题是对弈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 ,没有对弈的
心理就没有对弈的过程 , 心理活动是对弈的基础和指导原则之一 。 比如说攻
防问题 ,在对弈中 ,攻击与防守应该有着同样的价值 ,然而 ,在实际的价值判断
中并非如此 ,有人说攻击的价值大 ,有人说防守的价值大 。 造成这一判断价值
差异的原因 ,已经不仅仅是客观标准所能回答的问题 ,单纯的客观标准也难以
成为价值评定的唯一依据 , 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 。 德
国心理学家施普兰格尔曾肯定地说 :“离开了心理背景 ,价值就不可能存在 。 ”
(《人的潜能和价值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 )没有心理作为背景 ,没有特殊
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价值便无从判断 。 然而 ,在实际的价值判断中 ,认为攻击
价值大的毕竟是多数 ,其原因十分简单 ,那就是个人的直观体验发生了作用 。
从对弈的过程来看 ,直观 给人的感觉总 是攻击 奏效 ,久 而久 之 ,心理结构 就形
成偏爱攻击的倾向 ,认为攻击比防守更有价值 。但是 ,也有人说防守的价值大 ,
北宋时期 的刘仲甫 在他 的《棋诀 》 中就讲到 :“用战之法 ,非棋要 道也 。 不得 已
2
前 言
而用之 ,则务在廉慎以守封疆 ,端重而全形势 。 封疆善守 ,则在我者实矣 ;形势
能全 ,则我者逸矣 。 夫以实击虚 ,以逸待劳 ,则攻必破 ,战必克矣 。 ”在刘仲甫看
来 ,攻击在对弈中并非 “要道 ”,最重要的在于防守 ,“封疆善守 ”方能 “战必克
矣 ”。 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
如果说围棋心理现象只是发生在双方对弈的过程中 , 那么这种解释就狭
窄了 。 围棋心理至少表现为弈前、弈中和弈后三个阶段 ,我说 “至少 ”是因为棋
手 , 特别是专业棋手 , 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做梦都伴随着围棋心理活
动 ,这既是对弈的需要 ,也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 。 马克思说 :“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 。”建筑师在建房之前 ,“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第 202 页 。 )围棋对弈同样是一种体力与脑力
相结合的劳动 ,所以 ,对弈的过程和结果同样 在开始前就在棋手的头脑中 “ 已
经观念地存在着 ”了 。 当然 ,对弈毕竟不同于诸如建筑 之类的劳动 ,建筑的构
思设计一旦确定 , 纸上谈兵就可能原封不动地变成实物 , 其间的变化是不大
的。 而围棋的构思则不同 ,围棋的构思除了要进行对弈的前期假设性构思外 ,
对弈之中仍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构思过程 ,一盘棋不落下最后一子 ,构思
就不会完成 。 应该说 ,围棋的构思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运动性 ,它对棋手的应
变能力和建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
当然 , 有人会说弈前构思只是一些技术战术的准 备 , 心理参 与的因素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