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核能的地位和作用.pptVIP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工程导论 第一章 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核能的地位和作用 1.1 “能源”的来源和结构 1.2 能源的大气污染 1.3 清洁的能源--核能 1.4 生活中的核能及射线 1.5 核能史话 1 “能源”的来源和结构 究竟什么是“能源”呢? 能源的三个初始来源 能源的分类 能源消费的变革 当前世界的能源结构 能源储量 究竟什么是“能源”呢? 太阳能 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地热能 来自星球引力的能量--潮汐能 能源的分类 能源消费变革的主线 2 能源的大气污染 能源造成的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大国”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大国” 3 清洁的能源--核能 核能没有污染气体排放 干净的核电厂 4 生活中的核能及射线 太阳与地球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区 地球是个巨型核电站吗 生活中的辐射 无意中的伟大发现-- X射线 1895年11月8日伦琴无意中发现阴极射线管中有射线可以穿过许多物体透视到荧光物质上使其发光。 12月22 日,伦琴为夫人拍下了第一张X射线照片。 未知的射线--X 天然放射性极强的物质--镭的发现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含有铀或钍的物质,都会有放射性,并发现了强放射性物质--镭。 1902年,居里夫妇从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钋、镭 。 α射线和β射线的发现 1896年,卢瑟福发现铀和钍的两种辐射在强磁铁被分开了三股 原子核模型 1911年,卢瑟福用α射线轰击原子,发现中间有个“原子核” 存在。核很小、坚硬、很重并且带正电。因此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在1932年发现中子后,苏联的伊凡宁柯和德国的海森堡先后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模型(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质子的发现 中子的发现 裂变的发现 “原子的火花”--链式核裂变反应 第一颗原子弹-曼哈顿计划 1942年美国启动了取名为“曼哈顿计划”的制造原子弹计划,由奥本海默负责。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第一次核试验。 核爆炸腾起的烟尘若垂天之云,极为恐怖。 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质,半径为1600米的范围内,所有的动物全部死亡。 这颗原子弹的威力,要比科学家们原估计的大出了近20倍。 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装料为10公斤铀235,当量1.25万吨TNT ,因为该弹细长,被称为 “小男孩”。 核武器发展的现状 何谓核武器 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及其由它们组装起来的各种导弹统称为核武器。 核武器的5种杀伤因素 快如闪电、比太阳光还亮的光辐射 形同飓风的冲击波 早期可使人致命的核辐射 有斩不断、理还乱的长期放射性污染 还有一种电磁脉冲 核武器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为原子弹 第二代为氢弹 第三代是以中子弹为代表的、效应可转换的特种弹。 核军备竞赛开始 足球场看台下的第一座核反应堆 The Chicago Pile-1 1942年12月2日下午,美国费米实验室在芝加哥大学的足球场西看台下的网球场,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 “芝加哥”第一号(CP-1)开始运行,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序幕。 核能和平利用的历程 以后,卢瑟福和索迪等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元素递次变化(即衰变链系)的线索,发现如下衰变链: 索迪因此及对同位素起源和性质研究获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 元素衰变理论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人们相信的原子永远是不生不灭的传统观念,而认为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卢瑟福、索迪——元素衰变 返回 原子核 “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 V·K·海森泊 质子 中子 卢瑟福 返回 1914年 发现质子(氢原子核) 1919年 第一次人工核反应 4 He + 14 N → 17 O + 1 H 卢瑟福原子 “核子科学之父” 卢瑟福 卢瑟福用镭发射的α粒子作“炮弹”,研究被轰击的粒子的情况。1919年,终于观察到氮原子核俘获一个α粒子后放出一个氢核,同时变成了另一种原子核的结果, 18N+ α?17O+p 。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衰变,使古代炼金术士梦寐以求的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的空想变成现实。当时卢瑟福写了一本书就取名为《新炼金术》。 人工衰变 返回 1920 卢瑟福预言: 原子核 = 质子 +“中性粒子”? 1930 博特和贝克尔(德):α→Be 产生穿透力强的射线(断言γ) 1932 约里奥·居里夫妇 :α→Be 产生“中性射线”,以为是γ射线。 疑惑: γ射线能量很高? 1932 查德威克读了居里夫妇文章,马上进行实验。指出: “中子的可能存

文档评论(0)

celkhn02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