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元代文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元代文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说

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政治上:民族压迫政策 民族沟通融合期 2.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八娼,九儒,十丐 3.意识形态(思想上):传统观念相对松弛。 叛逆形象出现:《西厢记》崔张 《墙头马上》李千金与裴少俊私奔。 歌颂商人形象 全真教:神仙道化剧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1.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 (一)元剧曲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 剧曲分为杂剧和南戏,属叙事性文学。 2.元代的其它文学形式 (一)小说: 白话小说基本形式:宋元话本——元后期《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说经类: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类: 《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 文言小说:《娇红记》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悲剧。 一、戏曲的发展脉络 (1)先秦:原始歌舞 巫觋(xi)(娱神) 俳优(娱人) (2)两汉:百戏(也叫散乐)(汉代歌舞杂技的总称)——唱、念、做、打 二、元杂剧的兴盛及原因 1.兴盛: ①作家作品多;剧作家220多人,剧目700多种 ②反映社会生活面广(内容上的丰富); ③表演精彩,名角辈出;珠帘秀等 ④群众性强,社会影响大(接受者)。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增,为杂剧兴盛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②统治者爱好,需要和利用,直接促进了其发展。 ③专业作家群的出现,有利于繁荣剧本创 作和提高杂剧艺术的质量。 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①四折一楔子(一本)的基本结构形式 ②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③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④角色分四大行:末、旦、净、杂 第三节 关汉卿 一、生平 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今北京) 多才多艺、豪放不羁又很倔强的人。 以艺人、剧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戏剧界。有丰富的舞台经验。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 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 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 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二、杂剧创作 今存只有十八种,从题材上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 A.社会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 B.爱情婚姻剧《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调风月》 C.历史剧 《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望江亭》、《救风尘》: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元曲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场面紧凑集中,情节曲折,张弛有度,戏剧舞台性强。 第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第三,语言本色当行, 所谓“本色”,主要指语言上的自然、真切、质朴;所谓“当行”,主要指语言的舞台化和个性化,既适合舞台演出,又能体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身份、地位、性格等)。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本色派的代表。 《窦娥冤》 1.造成窦娥悲剧性结局的成因 外在原因:高利贷的盘剥、地痞无赖的陷害、官府的草菅人命等等,这种社会秩序的混乱、邪恶势力的横行、吏治的腐败。 内在原因:窦娥天真善良的品格特点,重孝的伦理观,反抗的性格特点等等。 3.如何理解鬼魂复仇和清官昭雪的结局? 鬼魂复仇可以看作窦娥反抗性格的进一步展现。 “清官+父亲”这样的双重庇护下,才使其昭雪成为可能。人为地缓和了悲剧冲突,减弱了悲剧的效果,也减弱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 一、“西厢”溯源 1.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宣扬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封建思想。“始乱终弃”爱情悲剧,莺莺是悲剧人物,张生是轻薄负情的书生,老夫人淡笔带过。 二、《董西厢》与《王西厢》比较 1.主题:《董西厢》虽批判包办婚姻,却把矛盾焦点放在崔张如何痛苦摆脱自己思想上因封建礼教熏染形成的桎梏,没有把老夫人写成破坏青年幸福的主要障碍,对封建势力的罪恶,缺乏有力揭露,主题“自古佳人合配才子”有一定的局限。 《王西厢》则把老夫人明确处理为封建势力的化身,写崔张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阻挠破坏,从而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王西厢》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