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购买希望”:城镇家庭中的
儿童教育消费∗
林晓珊
提要:儿童教育消费已成为当前城镇家庭消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外辅
导班和兴趣班的迅猛扩张,占据了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主要领域。 本研究通
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 -2014 基线调查数据的分析,检视了我
国城镇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儿童校外教育消费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家
庭对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投入具有工具理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特征,独生子
女家庭、双亲同住家庭以及更多的亲子陪伴和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校外教
育机会的获得,其中女孩的优势更为突出。 同时,儿童校外教育消费的阶层
差异也十分明显,中产阶层家庭对子女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和投入,在校外辅
导班或兴趣班的选择上具有显著的阶层化偏好。 这些发现启示我们,在儿童
教育消费研究中需要重新审视家庭研究与消费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家庭结构 亲子关系 儿童教育消费 中产阶层
一、问题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了两场
剧烈的变革,一是家庭革命,二是消费革命。 家庭革命使家庭结构发生
了剧烈的变迁,由夫妻和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城镇家庭
①
结构的主要形式, 儿童的家庭地位和社会价值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
∗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消费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研
究”(批准号:15NDJC027Z)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市家庭消费分层的结构形
态和制度逻辑研究”(批准号:15BSH01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曾在“传统与变革:跨学
科视野下的家庭和家庭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第五届社
会学青年论坛上宣读,感谢与会同仁的评论和建议。 同时,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
的宝贵修改意见。 文责自负。
① 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发布的数据,我国核心家庭占全部家庭类型的643%,
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3人及以下的家庭户数量占到702%(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
司,2015:3-7)。
163
社会学研究 2018.4
化。 消费革命提升了消费者的自主性(戴慧思、卢汉龙,2003),改变了
家庭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同时催生了许多新兴的消费市场和消费
者群体。 儿童消费者的崛起就是家庭革命和消费革命相互影响的典范
案例。 在这双重革命的进程中,与促进儿童发展和家庭代际流动相关
的儿童教育消费是当前城镇家庭消费支出的重头戏。
教育是代际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Blau & Duncan,1967;布尔迪厄、帕斯隆,2002)。 在决定个人生活际
遇上,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reiman,1970)。 教育消费除了具
有其他消费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特殊的价值,即它是一种投资性的消
费。 因此,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儿童教育消费不只是一项一
般意义上的家庭消费,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投资策略。 在当前中
国城镇社会,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布不均衡,不同阶层的家庭在
投资儿童教育消费上的竞争不断加剧。 从早教、幼教、择校、学区房到
送出国门参加游学、夏令营等,无论是来自富裕阶层还是工薪阶层的家
庭,都被深度卷入其中。 学校系统提供的教育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
家长的需要,他们纷纷转向由市场化的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如
“学而思”、“新东方”等培训机构所开办的校外辅导班和兴趣班。 教育
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已形成规模巨大的儿童教育消费产业,形塑出了
商业色彩浓厚的儿童消费文化。
然而,当代父母尤其是中产阶层父母,对儿童消费文化却有一种普
遍的纠结心态:他们既对当代儿童消费文化抱着一种警惕的心理,害怕
孩子的成长环境受到消费文化的侵蚀,又不得不对消费文化做出让步,
甚至从中寻求育儿良方、觅得心理安慰。 从当前媒介上所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