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的生产潜力模拟.PDFVIP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的生产潜力模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的生产潜力模拟

第73 卷第11期 地 理 学 报 Vol.73, No.11 2018 年11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November, 2018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的生产潜力模拟 1, 2 1, 2 1, 2 1 3 王小博 ,王绍强 ,陈敬华 ,崔惠娟 ,吴宜进 , 4 5 N H RAVINDRANATH ,A RAHMAN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4. 印度科学研究院可持续技术中心,印度班加罗尔560012 ; 5. 孟加拉国高级研究中心,孟加拉 国达卡1212) 摘要:水稻是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中国超级杂交稻对孟印缅地区的 水稻增产潜力,对于保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在全面收集孟印缅地区气候、土壤、田间管理信息和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籼 型杂交稻F 优498 和丰两优4 号的品种信息和区试数据,通过EPIC 模型模拟了1996-2005 年雨 季孟印缅3 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超级稻生产潜力,并分析了孟印缅地区主要胁迫因子对超级稻单 产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超级杂交稻在孟印缅地区2000 年的灌溉和施肥水平下单产 潜力为10.22 t/ha ,在充分灌溉且合理施肥的水平下单产潜力为11.33 t/ha 。②孟印缅地区雨季 稻的增产空间达22771 万t ,水稻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印度的恒河平原东部、印度半岛东南沿 海与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③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西南部和印度大平原西北部需要进一 步完善灌溉设备以满足高产水稻用水,缅甸的中南部平原地区和印度的东北地区则需要增施 氮肥以满足高产水稻用肥。 关键词:超级杂交稻;生产潜力;产量差;EPIC 模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DOI: 10.11821/dlxb201811010 1 引言 中国农业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共同发布的 《共同推进 “一带一路”建 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突 出科技合作的先导地位,促进品种、技术和产品的合作交流。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 重要一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经过的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由于优越的水热区位条件 而成为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据美国农业部估算,2016-2017 年孟印缅地区的水稻产 量占全球水稻产量的1/3 ,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稻谷总产量分别为10800万t ,3458 万t 和1240万t ,在全世界分别排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七位,水稻是当地超过15亿人的重 要粮食作物。尽管如此,孟印缅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水稻的主要品种单产低。 面对该地区持续增长的庞大人口与日益紧张的耕地资源,评估水稻的增产潜力对当地的 粮食安全乃至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17-10-31; 修订日期:2018-06-19 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典型区域地缘环境系统演化模拟研究(ZDRW-ZS-2016- 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 0503803) [Foundation: Key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ZDRW-ZS- 2016- 6;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17YFC0503803] 作者简介:王小博(1995-), 男, 江苏南京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生态模拟与生态遥感相关研究。 E-mail: wangxiaobo 17@ 通讯作者:王绍强(1972-), 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