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x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司法认 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世华 孙迎春 王萍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检察院甘肃省白银市白银 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摘要: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类刑事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结合 案例,围绕该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犯罪主体认定争议、“非法占有目的” 认定、催收的有效性认定、偿还本息后对行为人处罚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应当 以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认定犯罪,并提出对偿还全部本息的行为人从轻处罚的建 议。同时,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方而讨论,提岀规范此类案件处罚的建议一一从 司法实践方面,建议采用改进入罪数额认定标准、规范银行催收行为、对还款行 为人从轻处理等方法规范该类型案件的处理;在立法方面,建议将恶意透支型信 用卡诈骗案件除罪化或者规定为自诉案件。 关键词: 恶意透支;菲法占有目的;主、客观相统一;除罪化; 基金:廿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检察院“信用卡诈骗类案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课 题成果的部分内容 [案例一J2015年3月23日,陈某向中国工商银行白银分行申请办理牡丹威士信 用卡1张,后将该卡借给其舅舅即被告人高某某使用。2015年4月19 口至4月 25日,被告人高某某持该卡连续3次透支本金3万元,银行多次催促陈某还款, 陈某将还款要求转达高某某,但其仍不归还,后银行报案。 [案例二]2016年8月3日,被告人魏某某使用虚假的大额存单,向中国银行白 银分行申请办理信用卡1张,额度10万元。领卡后,被告人魏某某明知石某某 经营的公司已经严重亏损,仍将该卡借给被告人石某某周转使用。自2016年8 月10日至2016年10月13日期间,被告人石某某持卡累计透支本金共计 119175.71元,并经银行多次催收仍不归还,后银行报案。 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发案率呈现逐年升高的发展态势,并成为 信用卡诈骗类犯罪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以笔者所在的白银市白银区人民检察院 为例,2014年受理该类案件共计26件26人,占信用卡诈骗案总数的63.6%;2015 年受理该类案件共计31件34人,占信用卡诈骗案总数的77. 8%;2016年受理该 类案件共计83件88人,占信用卡诈骗案总数的86.7%。木文开头提到的案例, 正是其屮具有代表性的两个。 综合分析來看,该类案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目的,在 短时间内频繁持卡套现、使用,每次透支的金额都在银行规定的限额内,积少成 多,在造成大额透支后携款逃匿,导致银行受损。案例一中高某某的行为便属于 此种情况。二是持卡人在中领信用卡时就弄虚作假,如伪造虚假证明等,骗得发 卡银行信任后,办理信用卡进行大量透支,骗取发卡机构资金,银行在追查办 卡人申领材料时,才发现上当受骗。案例二中魏某某、石某某的行为即属于此种 情况。 司法实践中认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主要法律依据是我国《刑法》第196 条及2009年12月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 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 规定。尤其是《解释》第6条关于行为人“非法占有冃的”认定的相关规定[1], 为该类犯罪的认定提供了参考标准。然而,司法实践中类案的认定仍然存在诸多 难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登记的持卡人与卡的实际使用人不一 致时,犯罪主体如何认定的问题;二是“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问题;三是 催收的有效性如何认定问题;四是行为人偿还全部款息后如何进行处罚问题。本 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对从源头遏制该类案件发生 提出设想,以期对司法实践处理类案提供参考。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登记的持卡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时,犯罪主体的认定存在争议 主体认定存在争议的情形,主要存在于登记的持卡人与卡的实际使用人不一致 的情况下。如前述两个案例屮,均出现了登记的持卡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问 题。 对于该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登记的持卡人是犯罪主体。因为与 银行签订信用卡申领合同的是登记的持卡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应当由 登记的持卡人承担还款责任。另种观点认为,具有恶意透支故意的人是犯罪主 体。因为从犯罪构成角度而言,登记持卡人与银行Z间具有合同关系,不是认定 其具有恶意透支犯罪故意的必备要件。 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实践中,银行出于顺利借助司法手段“讨债”的目的,在 报案之前都会以司法机关认定犯罪数额的标准对木金进行核算,对确定超过1 万元的恶意透支行为才采取报案措施,而对于数额在1万元上下徘徊的案件, 一般不报案,侦查机关一般也不受理。另外,由于公安机关逐年増加的“人头 数”要求[2],还出现了个别虽略微超过1万元,已偿还本息的恶意透支信用卡 案件也起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