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与文学鉴赏-东海大学机构典藏系统
《東海中文學報》
第 23 期頁 175-196
東海大學中文系 2011 年7 月
訓詁學與文學鑑賞
李添富*
【提要】
傳統訓詁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通經致用,是以有關訓詁學理論的闡發,
或者經典文字的訓解,大多集中在義理思想的探求以及政治理論的研析,有關語
言文字在陶冶性靈或者純然抒發情感等文學層次的論述,則稍顯不足。唯其篇幅
雖則有所不足,但訓詁學理論可以用來考求作品本旨或者刊謬補闕等實際效用的
發揮,則未嘗偏廢。然而,由於歷來較少直接引用訓詁學理論說解文學作品的情
形,致令學者不察,誤以為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受訓詁學理論的制約,或者訓詁學
理論與方法,並不適用於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鑑賞。其實,並非解讀文學作品不受
訓詁學理論制約,也非訓詁學理論與方法不適用於賞析文學作品,而是由於文學
作品自身的特質,造成學者較少直接運用訓詁學理論知識進行說解文學作品的結
果。本文試從文學作品的本質以及運用訓詁學相關理論進行文學作品解讀時,可
能面臨的限制與障礙,舉例說明訓詁學理論在文學作品鑑賞上的意義、效用以及
學者應有的態度。
關鍵詞:文學 訓詁學 文學語言 自然語言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由於傳統訓詁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通經致用,是以有關訓詁學理論的
闡發或者經典文字的訓解,大多集中在義理思想的探求或者政治理論的研析。
雖則透過文學作品內容意旨的了解與體會,有益於精確的掌握民心向背,對為
政者訂定規章,頒行律令具有重大意義,有關語言文字知識在陶冶性靈或者純
然抒發情感等文學層次運用方面的論述,依然稍顯不足。不過,雖然以文學作
品性靈或神韻層次為中心的訓詁學專門論述,就篇幅而言,或者有所不足,但
就訓詁學理論可用以考求作品本旨或者刊謬補闕等實際效用而言,則未嘗有所
偏廢。本文擬從文學鑑賞角度闡明訓詁學的意義與價值,並且論述訓詁學理論
在文學作品訓解與鑑賞上的效用等相關議題。為求論述不偏離主題,容請先行
概述有關訓詁學術理論的精神與意義。
(一)訓詁的意義
瑞安林景伊先生嘗云:「訓詁者,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也;訓詁學者,非
僅解釋語言,且溝通文字而求明義理者也 。」林先生之說蓋本諸蘄春黃季
剛先生「訓詁者,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而緟益者。本師 陳先生更申之曰:
黃君對訓詁的解釋,說明已有詞義系統之觀點,解釋詞義時,首先宜推詞之
本義,即推溯其最原始、最核心之意義,然後沿其詞義發展之線索,以找尋
其不同之引申義,如此方能完成對一多義詞詞義系統之解釋 。
然則可知,訓詁之學也,在以已知的語言文字說解未知的語文字時,尚須掌握
詞義之本然及其發展脈絡,而不可意為指斥。
(二)求真與匡謬
黃季剛先生在論本字之推求時,嘗云:「凡人皆有求真匡謬之心,故於文
字之有訛者,必考其致誤之由;有變者,必求其未遷之本……凡求文字之義訓,
與其初造字時之形體聲音相符,即求本字之謂也 。」本師陳先生申之曰:
參見本師 陳新雄先生《訓詁學.上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3 年9 月),頁1 。
同上注,頁2 。
參見林尹先生《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8 年9 月),頁87 。
.訓詁學與文學鑑賞.
.177 .
我國文字當中,本字與借字兼相雜用,極為繁複,就訓詁言,則必須考明其
本字本義,及其假借通用之故。如黃君所舉新、舊、難、易諸字,以及而、
之、不、亦諸字,皆本義久翳不用,而假借義反通行者,若其字本義尚未廢
除,則不將本字求明,而依假借字之本義釋之 ,自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弊矣 。
然則可知,訓詁之學也,說解文字詞章時,必先瞭然於其本義,不可逕依假借、
引申之義為釋,誠如王引之《經義述聞》所言:「經典古字聲近而通,則有不
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則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學者
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 。」由於文字運用以
及詞意變遷等關係,假借、引申之義,已經成為慣習而為人所熟知,甚至造成
本義久翳不用而人莫之知的情形。唯典籍或作品既用其本義,說解時當亦推求
其本旨,切不可因其久翳不用而棄捨之,也唯有如此,方可免於在研讀典籍文
獻時,因不能窮本溯源而衍生不必要的誤會與曲解。
(三)穿鑿與附會
所謂「穿鑿附會」,蓋指對互不可通的義理進行任意牽合,或令本不相干
的事物相互比附,既乏可徵之兆,更無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