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与开发性扶贫移民-人口与经济
1996年第4期 人口与经济 No.4,1996
p0PI
(总第97期) 7I.ATl0N&ECONOM:ICS (Tot.No.97)
我国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
与开发性扶贫移民
张。茂林
摘要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在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所具有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及变化进
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机制、类型划分及作用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集移民、扶贫
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三位于一体的开发性扶贫移民这一扶贫攻坚新措施,并以甘肃
疏勒河流域开发移民及农业开发项目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
作者张茂林,男,1966年生,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人口所,硕士。曾先后在
《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西北人口》、《人口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现为华
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博士生。
贫困是困惑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难题。目前,全球约有11多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大
部分分布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发展中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贫困人
口。消除贫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历经40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
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已把“消除贫困”提高到战略高度写进《二十一世纪
议程》。1994年开始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标志着扶贫攻坚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由于
贫困人口的内容和特征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当一大部分尚未脱贫的人口分布于不适于
人类生存的“自然障碍区,或分布于环境容量严重超载的地域,扶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探索
富有成效的扶贫方式,成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本文在分析我国扶贫攻坚时期的
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开发性扶贫移民对于扶贫攻坚的意义,并以实例
为前提,以期为扶贫攻坚提供一种思路。
一、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与类型分布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体现出特有的空
间组合特点。目前,国家和省扶持的贫困县共592个,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27个,集中
了70%以上的贫困人口,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现了这些县的脱贫也就基本上解决了全
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
在全国行政版图、三大经济地带和六大区域上,贫困县的分布变化极不平衡。除三大直辖
市和江苏省没有贫困县外,其它省区皆有数量不等的贫困县存在。1994年云南省最多73个,
·24·
省区有较大幅度增长,如云南省由41个调整为73个,类似的情况在贵州、陕西等省区也存在。
贫困县在三大经济带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呈离散状态,中、西部则集中连片,贫困发生率从
东、中到西逐渐增高,贫困县在东、中、西之间的分布比例为1:1.31:2.36。脱贫速度的东、
成明显的反差。脱贫速度与发展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直到本世纪末不会改变,从而出现东部
省区率先脱贫致富,中西部各省最后完成扶贫攻坚任务,表现为自东而西的脱贫梯度空间变化
模式。这一梯度变化模式,不仅源于东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且来自东西资源环境的不同。
正是西部各贫困县生态环境的恶劣减缓了脱贫速度,增加了扶贫攻坚难度。
表1 贫困县三大地带分布与变化
县数(个) 分布构成(%) 贫困发生率(%)
经济带
(1994)‘
1986 1988 1994 1986 1988 1994
东部 1 2 5
中部 2 6 O
西部 捣孙Z 弱弘7 ∞,侣∞ 7 孙孔曲 ;2弘孔 毖站“ M∞鸺 ”∞n 他n:s 玑n加 趵∞加
*贫困发生率:某区贫困人口占该区总人口的比率。
按地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