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同理心训练-生命成长课程.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4同理心训练-生命成长课程.doc

生命成長課程 生命200系列 224【同理心訓練】 PAGE PAGE 33 單元一 發覺 一、單元目標 1.能注意到同理心技巧的各個層面,幫助你們學習了 解他人,並且學習怎樣回答他人的感覺。 2.能夠更開放自己過去的經歷,更能聆聽你自己的感 覺,這種獨一無二的自我意識來自你對周圍世界的 親身體驗。 3.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你們能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能分別自己與 他人感覺的不同,用同理心去收聽別人,能確實抓住你自己與對方的感覺。 二、什麼是同理心? 字面上來說,同理心是感覺進去,好像穿著別人的鞋子站一會兒,也就是體念他人的感覺。同理心是暫時有條理地認同他人的體驗的一種過程。同理心也是一個發生於人際關係的過程。這是確實傾聽、了解並對他人感覺發生共鳴的過程。 1.同理心包括了三種過程: 1)一個人必須確實傾聽他人;不只是他的話。 2)還得包括他話中的感受,真正的與他共鳴。 3)必須要有反應,而反應的方式是令對方知道有人確實聽到他所說的話。 因此傾聽、話中的感覺,並且有所反應是三個必須的條件。 同理心的確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不過,它可不是與生俱來的。有很多人,你們一定也認識幾個,就從來沒有發揮過這種以共鳴精神去了解周圍人的藝術或技巧。 同理心是個牽涉到兩個人的過程!必須是兩個確實傾聽對方說話的人─也就是彼此互聽,而且對彼此的感覺發生共鳴。事實上,二人之間要發生某種形式的同理心,只須要幾秒鐘的時間。然而我們知道它的過程是相當複雜的。第一,它涉及到感覺,第二,要有兩個人。 2.同理心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 1)先收聽自己的感覺 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 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收聽他人的感覺 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 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收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 三、收聽內在的聲音 在一開始,本單元希望你們集中精神去體會自己的感受。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你終究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吧!然而,你卻極可能對內在進行感受程度一無所知。我們大部份的人都是這樣。 1.感覺的忽視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些日常用語如:「別這樣感情用事!」或「我們應該理智一點!」就是要我們輕視感覺。從小我們就被訓練成只注意事實。我們更注重的是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包括你我在內的人的感受。我們學著習慣性地忽視它,甚至改變它。對情緒低潮的人,我們常說:「開心點!」心靈受創的人我們會說:「別哭!」:我們一定會告訴生氣的人說:「冷靜下來」。就是這樣,我們對感覺慢慢的陌生了,但是它們並未消逝,只是我們轉過身去不理它了。 2.感覺如何產生 既然感覺對同理心如此重要,我們如何才能調整過去的壞習慣與經驗,尋回原有的感覺能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應先考慮「感覺」這個字,這是一個感官方面的字眼。它是神經系統藉神經纖維,輸送電波刺激肌肉與腺體,連帶心理的連鎖反應─譬如我們的呼吸次數、心率及汗濕的手心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有所感受時的生理現象。假如你置身於一群陌生人中,你大概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吧!那時你可說是自己很緊張,這對你的感覺也算是正確的描述了。在此所要指出的是,在那一刻你不僅感覺到了緊張,而且也真的很緊張。你的神經系統正處於亢奮的狀態。體會自己的感覺,也就是體會自己身體的訊號。感覺是對一種情況或經驗的自發性反應,大部份的這種反應均來自我們的身體。一點不錯,感覺就這樣來了,無法控制,也不能制止。然而我們仍然可以控制對感受的反應及態度。我們想表達身體的感受,實際上只是對內部反應作表面的註解罷了。我們的身體不時地將感覺資料傳達給我們,問題是我們最常作的卻是忽視它。   身體與情緒是息息相關的,即感覺是來自身體的。我們要體認感覺的的確確存在於身體內,哪裡痛或緊張的時候,你可以確實抓住自己的感受,同樣的 ,藉著生理上的聯繫,感受也可以找得到。我們的身體不時地輸送信號給我們 ,告訴我們現在覺得如何,而我們通常都忽視此種信號。 3.發掘自己感覺的理由 我們起碼有三點理由必須發現自己是如何感覺的: 1)為了隱藏感覺或是抑制它,我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2)若不能體認自己,我們就不可能收聽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既然忽略本身的感受,就極有可能忽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