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甘蜜园至橡胶园
從甘蜜園至橡膠園:
19 世紀中至20 世紀初柔佛的地景變遷*
白偉權 ** 陳國川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 19 世紀中至 20 世紀初,馬來土邦柔佛(Johor )產業
地景從甘蜜(Uncaria gambir )、胡椒園到橡膠園的轉變過程。
研究分別從全球、區域、地方三種不同尺度來釐清影響地景變遷的
動因。就全球尺度而言,柔佛產業地景的轉變源於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
下的市場需求。區域尺度中,統治者和資本家透過改變全柔佛既有地景
來回應世界市場的需求。在地方上實際參與地景形塑的,則是園坵內的
管理者和底層勞工。
華人及歐洲資本分別於 19 及 20 世紀主導全柔佛產業地景的塑造,
促使華人港腳(Kangkar )及歐洲大園坵分別成為不同時期的重要地景。
關鍵詞 :地景、柔佛、熱帶栽培業、港腳、橡膠園
* 本文曾於2012 年4 月28 日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
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臺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2012 」中宣讀,承蒙
諸位與會師長,以及投稿過程中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提供的許多寶貴意見,謹藉
此誠摯申謝。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65
66 亞太研究論壇第58 期 2013.06
一、緒論
柔佛是馬來西亞主要的農業州,農業型態以熱帶栽培業為主,目前
該州主要栽植油棕,無論是種植面積或是棕油產量皆居全國之冠。柔佛
在熱帶栽培業中的地位自 19 世紀以來便已奠定,是當時馬來半島甚至世
界最大的甘蜜產區,20 世紀上半葉則成為全馬最大橡膠產地。
19 世紀中以前,柔佛原為一片浩瀚的熱帶雨林,由於人煙稀少,地
表景觀尚保持相當原始的狀態。到了 19 世紀中葉,本區單一的原始地景
開始出現變化,特別是在沿河地區,許多森林皆轉變為種植甘蜜和胡椒
1
(Piperaceae )的甘蜜園地景。據記載,從 1844 年至 1860 年代,柔佛境
2
內便已出現 31 個俗稱「港腳」(Kangkar )的墾區, 到了 1870 年,更
倍增至 96 個,此時期的港腳主要集中於柔佛南部地區。到了 1880 年代
中期,甘蜜園開始往北擴散至全柔各地,數量則增加至 163 個(Trocki
1975 ),柔佛也在當時成為世界最大甘蜜產區(Lake 1894 )。雖然資料
上並無記錄每個墾區的確切面積及農業生產上所佔的比重,但以港腳數
呈倍增長和空間上的擴散情形看來,足見 19 世紀以甘蜜、胡椒為首的生
產性地景在柔佛具有支配的地位。
然而到了 20 世紀,柔佛境內既有的產業地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原
本處於支配地位的甘蜜園在新的世紀中驟然被橡膠園所取代,並在 1920
年代以後消失於國家的統計資料中,成為罕見的地景。1907 年,橡膠剛
引進柔佛初期,當地的膠園主要集中於首府新山(Johor Bahru )及柔北
的麻坡(Muar )一帶,而全柔橡膠園總面積(total planted acreage )僅
為 2,310 英畝,無論是面積或是園坵數,都遠比霹靂(Perak )、雪蘭莪
(Selangor )、森美蘭(Negeri Sembilan )這些馬來聯邦(Federated
3 4
Malay States ) 來得低(Jackson 1968 :231 )。 到了 1914 年,柔佛的
1 由於甘蜜的渣滓可做為胡椒的肥料,且栽培過程較為粗放,有餘力可以照顧
較為集約的胡椒栽培,因此兩者多被同時栽種(Pitt 1987 ),故將它們通稱「甘
蜜園」。
2 一個港腳內部可分成若干個種植胡椒和甘蜜的「園坵」或「種植園」
(plantation )。每個種植園面積介於2,500ekar 至20,000ekar 不等。1ekar 即
1 英畝(acre ),相等於0.4047 公頃、0.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