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道抗震设防与建筑抗震设计.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道抗震设防与建筑抗震设计 摘要: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利用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协同工作抵抗地震力或利用赘余杆件屈服和变形来吸收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时利用赘余杆件的破坏与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体系,实现结构周期的变化,以避开共振效应,从而减轻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中的破坏程度。 关键词:建筑结构;多道抗震设防;设计 1.概述 由于地震动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加之建筑的动力特性、所在场地、材料及结构内力的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难以做到。在地震预报科学水平有限的今天,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不仅仅要依靠结构抗震能力的相关计算,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建筑的平立面布置;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材料与施工质量等,着重从建筑物的总体上进行抗震设计即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采用单一结构体系(例如单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仅有一道抗震防线,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它的倒塌率远远超过采用双重(例如框架一抗震墙、框架一支撑等)或多重抗侧力体系的房屋的倒塌率。研究[LU1]表明,这些震害现象不仅与结构本身刚度与承载力有关,更与多道抗震防线有紧密联系。 多道抗震防线指的是:第一,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如框架一抗震墙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双肢或多肢抗震墙体系由若干个单肢墙分系统组成;第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有多跨框架、框架-填充墙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框架-简体体系、筒中筒体系等。 2.多道抗震设防的基本原理 一次大地震,某场地产生的地震动,能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强震持续时间,少则几秒,多则十几秒,甚至更长。长时间的地震动,会对建筑物产生往复式的冲击,造成积累式的破坏。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袭击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后,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 因此,在抗震设防中应考虑多道抗震防线。优先采用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用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之类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应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利用梁的变形来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连系梁的设置以及恰当的配筋能够增强结构的延性。当遭遇地震时,这些连系梁首先承担地震前期脉冲的冲击,以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 3.工程实例 近十年来国内最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专家组在第一时间通过大量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实地调查,对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发现灾区建筑物的破坏类型呈多样性,主要表现形式有:砌体结构构造柱断裂、承重墙体开裂、楼梯破损、甚至整体坍塌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框架柱梁破坏(图1)、个别墙体与柱连接处开裂、填充墙开裂、楼盖破坏(图2)等。本次地震发生在川西地区,当地农村修建的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基本未考虑抗震设防,普遍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大部分砖混结构、底框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其中,砖混结构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设置也很不规范(图3)。 分析以上破坏案例可知,对于砌体结构,应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图4),并确保两者的连接,以便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构造柱、圈梁虽然不能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但作为约束构件,可以提高墙体的延性。在大震作用下,砖墙被破坏后,被圈梁构造柱箍起的墙体还可不倒塌,这就形成了抗震的第二道防线。 汶川地震中,大多数纯多层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一般较轻,多为“强梁弱柱”类型的破坏形式即框架结构的柱端发生裂缝或破损,而框架梁却完好无损,或柱倒塌,梁随之倒塌,这就不能达到抗震设计目的。图5建筑的柱太细且截面配筋细而不足,呈“强梁弱柱”类型,中间一层形成薄弱层,易引起局部倒塌。因此,抗震设计应保证“强柱弱梁”的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即在地震时,保证让梁端先出现裂缝,形成塑性铰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梁为第一道防线,柱为第二道防线,从而避免柱子先于梁遭受破坏。同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