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產業評析
日本產業群聚政策
金屬中心產業研究組 劉一郎
出版日期:2012.12
一、 政策背景
日本產業群聚政策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係 1970 年至 1990 年中期
之國土均衡發展政策,產業群聚是由上而下的政府力量形成,中央政府運用土地
使用規劃、工業區再分配(工業再配置促進法, 1972 )與基礎建設投資(高科技
產業區域促進法, 1983)等政策工具,抑制重工業與高科技業在企業密度過高的
大都會地區再增設。其中 1983 年根據「高科技產業區域促進法」成立科學園區計
畫,誘導企業分散至非核心地區,該計畫於全國 26 個中小型城市建置研發與教育
機構,發展以電子及材料為主的製造工業區群聚。由於科學園區計畫以製造為導
向,普遍缺乏創新加值,對改善日本所得區域分配助益不大,因此 1988 年日本政
府增設「頭腦立地法」,針對知識密集型產業提供多項設計、研發誘因,促進非核
心區域創新。
第二階段從 1990 年中期開始,群聚發展目標在於促進新領域、新事業產生,
預防產業外移造成空洞化。過去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小企業長期依附於
大企業的垂直供應鏈中,穩定的代工合作關係使得中小企業於特定領域發展出優
異技術與製造加工能力,不過這種緊密關係隨著大廠海外投資產生巨大變化。以
機械業為例,中小企業代工比重已由 1981 年 85%下滑至 60%,面臨主導廠外移
嚴峻挑戰,中小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研發與可以自律發展的環境支援體系,將代工
製造轉向產品設計與海外市場行銷,因此日本政府希望藉由「產業集積活性化法」
與「新事業創出促進法」,達到活化既存之產業群聚與建立一套為新創事業綜合支
援的機制。
1990 年代末期傳統製造業外移的腳步並未停歇,各地工廠歇業、員工失業的
情況加速惡化,影響新工業區的設立,也間接阻礙區域經濟發展。2000 年後原本
由中央主導的區域產業政策轉向區域治理,交由地方政府依照本身特色進行規
劃。區域從生產基地的概念轉為創新資產,區域特色資源、專業人才、研究機構、
供應鏈網絡均被視為珍貴創新資產,結合地方利害關係人與地方資產進行區域創
新活動,可有效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在這樣的環境思維下,第三階段群聚發展
大幅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參與度,該階段群聚計畫目標是促成地方的資源能夠有效
的利用與培育群聚產業自立發展,並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目前日本有兩個國家層
級的群聚計畫,產業群聚計畫(Industrial Clusters programme )由經產省(METI )
-1-
ITIS 智網 .tw
經濟部技術處 ITIS 計畫成果,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產業評析
負責,希望改變中小企業、大學與政府單位以往產、官、學一條鞭關係,取而代
之的是從水平網路到有如蜘蛛網的網絡關係,藉由活化各地區中小企業與支持新
創事業振興區域經濟;知識群聚計畫 (Knowledge Clusters )由文部科學省 (MEXT )
負責,根據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n
2001-2005 )的精神,以都會區的重點大學與研究機構為核心,藉由區域豐富研發
人力與基礎網絡深化產學合作,促進面對面(face to face )之研發活動,如【圖 1】
所示。
圖 1 區域經濟與產業政策變遷
資 料 來 源 : 中小企業產業群聚創新與策略發展之研究( 王素彎等人)/Competitive
Regional Clusters - National Policy Approaches(OECD)/ 日 本 經 產 省/ 金屬中心
MII-ITIS 計畫整理
二、 產業群聚計畫介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