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宜丰临时救助实施细则
五、??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细则所称的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 (二)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不具备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情形的;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不具备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情形的;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应当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宜丰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 宜府办发〔2017〕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各部门: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丰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2月2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救助对象与范围 第三章?救助方式与标准 第四章?定点医疗机构 救助对象与范围 一、 救助对象为本县户籍的以下人员,(一)、(二)类为医疗救助的重点救助对象。 (一)特困供养人员。 (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残疾军人、“三属”人员、“两红”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生活困难的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简称“六类对象”)。“三属”指烈属和因公牺牲、病故军人遗属。“两红”指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 (四)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在岗和退休军转干部及1953年底前参军后在企业退休的军队退役士兵(简称“两类人员”)。 (五)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主要指: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之前12个月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县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纯收入的50%,家庭财产(货币财产和除基本住房、基本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实物财产,下同)不足以支付自负刚性支出的困难家庭大病患者。 (六)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主要指:向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之前12个月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本县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纯收入的50%,家庭财产不足以支付自负刚性支出的困难家庭重病患者。 (七)县人民政府规定应当救助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二、 救助对象因下列情形产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救助: (一)吸毒、卖淫、嫖娼、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的。 (二)医疗美容、保健性质理疗的。 (三)工伤、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由他方承担医疗费用赔付责任的。 (四)自杀、自残、酗酒产生的医疗费用的。 (五)具有能力的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未履行其法定义务导致被赡养、抚养、扶养人医疗困难的。 (六)家庭财产明显超过自负刚性支出的。 (七)按照民政部门规定,不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 三、 医疗救助费用范围: (一)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 (二)门诊及住院发生的救助政策范围内的自负合规医疗费用,指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补偿后,合规医疗费用个人自负部分。 《宜丰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 宜府办发〔2016〕42 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有关部门: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宜丰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16年8月 日 是指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 救助对象 一、 临时救助对象分为家庭对象、个人对象和特别救助对象。 (一)家庭对象。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庭、特困供养人员;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 (二)个人对象。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突发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难,暂时无法得到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个人。 (三)特别救助对象。因遭受特别重大困难,造成重大刚性支出远远超过家庭或个人承受能力的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未纳入低保的支出型贫困家庭。 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