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前后照应.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课 前后照应 《面试》 (1)介绍,表现(自己) 落选 2.以为贝克先生认错了人,而这对“我”会有帮助。 表明“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不愿用不诚实的方式来谋取工作。 3.答:这是贝克先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这样的强调是为了更突出“我”的诚实和贝克先生只欣赏诚实的人。 4.贝克先生已经进行了考试;只要具有诚实的品质就可以通过贝克先生的考试。 5.动作 神态 精心设计的“圈套” 考查被试者的品德。 说明大多数应试者的品德不合格 具有诚实的品质。 阅读高招 记叙文中的前后照应 在记叙文中,所谓“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再现。“照应”为的就是使文章首尾一体、融会贯通。前后照应就是 记叙文“照应”方法之一。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在阅读题中,判断文章是否运用了“照应”的写法,要做到四看: 1)看首段与题目的照应。 如《故乡》开头一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全文就此开始,写到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相关内容。 2)看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如《故乡》一文,开篇写回到故乡,结尾写离开故乡。 3)看前文所设悬念,后文的照应。 如《藤野先生》一文,写“我”去仙台的路上只记得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暗含作者的爱国思想,到后文看电影事件发生,作者的爱国之情终于爆发。 4)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最开始菲利普先生(父亲)永不变更的那句话“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强烈地表达了他急切盼望弟弟归来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前后照应的作用:前后照应的作用是贯通全文、使文章显得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在文中反复照应 ,则渲染了气氛,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 学以致用参考答案: 1.12位矿工及矿工的后代用每天去吃馄饨的方式照顾遇难工友家属,借以维持遇难工友家属的生计。 2.神态(真诚的微笑) 3.答:最初遇难工友的妻子:代表了朴实善良的人。 4、答:反复出现了“12个人”这一词语,这是一种“反复照应”的写作方法,其作用是贯通全文、使文章显得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小组合作 课堂积累 1、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眺望江南、想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2、诗中描写春色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还用来比喻多次修改,推敲文章。 3、诗中抒发作者思乡情绪的是:明月何时照我还。 暗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的是:钟山只隔数重山。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