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乎者也”及思维导图学习、文言虚词推断法.pptVIP

文言虚词“之乎者也”及思维导图学习、文言虚词推断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2、词性界定法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 07年浙江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形容词 动宾短语 词尾 兼词“于之” * 3、代入检验法 用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来 凭借 在 在 *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 06年福建卷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句中动词后 指示代词 句首 表反问语气 难道 * 5.功能认定法 根据语境认定虚词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 “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的” 停顿作用 助词,表判断 主谓之间,取独 * 6、结构推断法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介词“趁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思”是语气助词 * 小 试 牛 刀 * 2014湖南卷: 1、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 ? 2003年全国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伶官传序》表被动 《鸿门宴》表目的 《师说》兼词,“于+是” 《孔雀东南飞》“于是、就” 语气助词 答案:C * * * * * * * 课件在胡立成老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局部修改而成,谨此致谢!广州市第47中学heguoji 课件在胡立成老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局部修改而成,谨此致谢!广州市第47中学heguoji 课件在胡立成老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局部修改而成,谨此致谢!广州市第47中学heguoji 课件在胡立成老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局部修改而成,谨此致谢!广州市第47中学heguoji * 【而】 【何】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以】 【因】 【于】 【与】 【则】 【以】 文言文常用虚词 【之】 【乎】 【者】 【也】 之、乎、者、也 四个虚词的用法 * 1.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 补充: 1.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代词 第二人称“你”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儿寒乎?欲食乎? 2.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