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混世哲学(十五).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国藩的混世哲学 (十五) 王自成 十五 精明——作为科学认识论原则的“精细格物以致知” 上文对曾国藩思想的讲述,是以尽量忠实于曾国藩的原意为原则 的。但在本节,我打算将曾国藩的“精明”稍加发挥。上文说过,曾 国藩的“明强”之“明”分为高明和精明,高明出于天分,精明得于 学问。精明既然得于学问,而根据中国传统哲学,学问或“学问思辩 行”的认识论基础就是“格物致知”。因此,我认为用“精细格物以 致知”去阐述并发挥“精明”是符合逻辑的。现继续引用他对于精明 的解说以为佐证: “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 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 设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 欲降心抑志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有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 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 请特别注意“同一物而臆设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 精,此精明之说也”一段话,这显然在说格物的具体方法:光有臆设 不行,不如反复权衡;光目测不行,不如使用工具进行测度。所以本 文愿意发挥说:精明者,精细地格物以致知,以达到“轻重长短,一 丝不差”之明也。如果王阳明懂得这样的格物方法,那么他格竹子就 不应该一无所获。 由此可见,曾国藩所说的“精明”并非是普通人理解的商人之精 于算计,或军事家之诡计奇谋,起码不仅仅如此。曾国藩所说的精明, 反倒要以“渐平”、“渐实”为目的。他还说“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遽 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说明“高明”不能代替“精明”,高明者要转 变为精明者,尚且“颇不易易”。对此,曾国藩没有进一步解释,我 想可以举明末理学家刘宗周的故事进行一下说明。崇祯皇帝曾经诏刘 宗周问救拔大厦将倾的明王朝的大计,刘宗周回答“修德而已”。这 样的回答高明则高明也,然崇祯皇帝没有得到什么,也奈何不得刘宗 周,只是将他致仕归养而已。然而终究未能挽救明王朝灭亡的命运, 南明灭亡后,刘宗周因理想破灭而自杀。由此可见,到明末,无论中 国道家的“道德”,还是儒家的“仁义”,都已经自居高明久矣,然到 国家临难,何曾有一策以救国!对于这种情况,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如 顾炎武、王夫之、以及刘宗周的学生黄宗羲等,都进行过深刻的反思, 并进而开展了修正传统中国哲学的“实学”运动,这种“实学”并非 就要抛弃“仁义”或“道德”,而要避免这些高大尚的理念止步于空 疏的空中楼阁。 可见,曾国藩的“精明”说,是顾、王、黄所倡导的“实学”到 清末所结出的硕果,而他是这样论证“精明”的必要性的: “自古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 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文王之 圣,而自朝至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 之,坐以待旦;仲山甫夙夜匪懈。其勤若此,则无小无大,何事之敢 慢哉?诸葛忠武为相,自杖罪以上皆亲自临决;杜慧度为政,纤密一 如治家;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朱子谓学须 铢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秦始皇衡石 量书,魏明帝自案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为后世所讥,以为 天子不当亲理细事。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理细事,若为大臣者,则不可 不亲。陈平之问钱谷不知,问刑狱不知,未可以为人臣之法也。凡成 功立事,必以目所共见者为效。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 敝。苟为博物君子,必见其著述满家,抄撮累箧;苟为躬行君子,必 见其容色之啐盎,徒党之盛慕。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民 思;苟善治军,必见其有战则胜,有攻则取。若不以目所共见者为效, 而但凭心所悬揣者为高,则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以望空而贤而笑勤 恪。何晏邓飏之徒,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 皆坠坏于冥昧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 成,不亦悖乎!” 玩味这段话,发现其含义与作为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大相径庭。对儒家传统而言,“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根本,只要“修身”而成了圣人,那么就自然实现了“齐家治国平天 下”,不需要别的任何努力了。也许这不是儒家的“本意”,但那种空 喊“仁义”而误国的道学家确实太多了。而曾国藩虽在别处也讲“慎 独”、“诚意”等儒家传统修身功夫,但上述一段话表明,他认为圣贤 并非凭空修德所能成就,而是实干出来的,文王、周公、陶侃等概莫 能外。他尤其批评三国时的道学家何晏、邓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