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植生理学重难点整理1
水分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幼小的植株,地上部各部位都可散失水分;成年植株则受到限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以叶片为主。
蒸腾作用的方式:皮孔蒸腾(部位:木本枝条的皮孔和木栓化组织的裂缝)。
植物蒸腾作用主要靠叶片进行。叶片的蒸腾作用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角质层蒸腾(部位:叶片和草本植物茎的角质层)和气孔蒸腾(部位:叶片上张开的气孔)。
1.蒸腾速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所散失水分的量称为蒸腾速率,也可称为蒸腾强度。一般用g.m-2.h-1或mg.dm-2.h-1表示。现在国际上通用mmol.m-2.s-1
2蒸腾效率:指植物每蒸腾1㎏水所形成干物质的克数,又称为蒸腾生产率,常用g.kg-1表示。
3.蒸腾系数:指植物每制造1g干物所蒸腾水分的克数,用g.g-1来表示,又称为需水量。蒸腾系数越小,植物对水分利用越经济,水分利用效率越高。
4 .蒸腾比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每固定1molCO2所需蒸腾散失的水量。
气孔的面积仅占叶片面积的1%左右,但气孔的蒸腾量却相当于叶片等面积自由水蒸发量的50%左右,这是因为气体通过多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是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是与小孔的周缘长度成正比。这就是小孔律。小孔扩散又称周长扩散。
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1光
2 CO2
3温度
4水分
5植物激素
影响蒸腾左右的内部因素:
1气孔频度
2气孔大小
3暴露于叶内空间的叶肉细胞湿润细胞壁面积
气孔运动机理:
1经典的淀粉——糖互变学说
2、光合作用促进气孔开放假说
3、K+离子泵学说(无机离子泵学说)
4、苹果酸代谢学说
影响蒸腾作用的外部因素
1光照
2温度
3湿度
4风速
5土壤状况
水分运输质外体途径:
土壤水分→根毛→根皮层→根中柱鞘→根导管→茎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肉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水分运输共质体途径:
根皮层→内皮层→跟中柱以及叶脉→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
植物体内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根压、蒸腾拉力。 根压一般较小,只有在早春蒸腾很小时,根压才起较大的作用。上部的蒸腾拉力才是水分上升的主要动力。
水分临界期:植物一生中对水分亏缺最敏感,最容易受水分亏缺伤害的时期称为水分临界期。对于以种子为收获对象的植物,为生殖器官形成和发育时期;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植物,在营养生长最旺盛时期。
需水最大期:指植物利用水分最多的时期。
植物必须元素19种:
C、H、O、N、P、S 、K、Ca、Mg、Si、Fe、Mn、Zn、Cu、B、Mo、CI、Ni、Na(矿质元素) 依据含量可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其中10种元素(C、H、O、N、P、S 、K、Ca、Mg、Si)植物需要量相对较大,称为大量元素;其中后7 种是矿质元素。
2.微量元素:另外9种元素(Fe、Mn、Zn、Cu、B、Mo、CI、Ni、Na)植物需要量极微,稍多即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
N:缺N植株矮小,叶小色淡(叶绿素少)或发红。直接影响产量。(老叶)
P:缺P时植株矮小,茎叶变红;分枝或分蘖少,延迟成熟。(老叶)
K:缺K叶色变黄(叶尖叶缘先枯黄而缺N整个叶片均匀发黄),叶缘焦枯。(老叶)
老叶先出现缺绿症,叶尖与叶缘先枯黄,继而易导致整叶枯黄卷缩,即缺钾赤枯病。
C a:缺C a生长点凋萎甚至死亡,叶片皱焦状。植株呈簇生状,叶尖与叶缘变黄枯焦坏死(幼茎)
影响有丝分裂形成多核细胞。
Mg:缺 Mg时,脉间失绿变黄(叶肉变黄而叶脉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N病症的主要区别),有时呈紫红色;严重时形成坏死褐斑,引起叶片的早衰与脱落,最终导致整株枯黄死亡。(从下部叶片开始)
S:缺S新叶均衡失绿,黄化并易脱落。(幼叶)
Fe:缺Fe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幼芽幼叶黄化(均匀变黄),甚至变成黄白色,而下部仍然为绿色。(幼芽幼叶)
B:缺B 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结实率低,花而不实;根尖和顶芽坏死,顶端优势丧失,分支增多。
Mn:缺Mn时,叶片脉间失绿,并出现杂色斑点。(嫩叶到中等年龄的叶片而不是最幼嫩的叶片,和谷类作物缺Mn症状常表现在老叶上)
Zn:缺Zn时,生长素合成受阻,植株矮小。华北地区的果树易得“小叶病”是由于缺锌所致。缺锌玉米易得“花白叶病”。
1模电位:指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通常外正内负。
产生电位差的原因:一是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匀;二是膜上存在依赖于ATP的离子泵,它对离子的主动吸收以及选择吸收造成了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带电离子可以逆离子梯度进行转运。
2.电化学势梯度(生物膜上的化学势梯度和电势梯度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合成为电化学势梯度)
驱使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动力主要是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或水解 ATP 产生的能量。
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