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振义的昆曲剧目创作及影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王振义的昆曲剧目创作及影响

浅谈王振义的昆曲剧目创作及影响   【摘 要】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述古达今,传承发展”成为当下昆曲演员以及戏曲编剧义不容辞的责任。1994年6月15日,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在北京举办, 北方昆曲剧院的王振义摘取了最佳表演奖桂冠,成为新一代昆曲传人。本文从王振义演剧生涯中改编创作的五部昆剧作品入手,探讨新一代演员如何做到对昆曲的“述古达今,传承发展”,以及二度创作对新一代青年演员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昆曲艺术;述古达今,传承发展;新一代昆曲传人;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015-03   XX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这表明,昆曲及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获得了世界公认。“述古达今,传承发展”[2]成为当下昆曲演员以及戏曲编剧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继承、弘扬、发展昆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994年6月15日,历时半个月之久的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大会在北京举办。这是继1956年南北昆剧观摩演出之后的又一次昆曲盛会,是昆剧发展中的新起点。[3]北方昆曲剧院的王振义摘取了最佳表演奖桂冠,并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新一代昆曲传人。被赞誉为“北昆当时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挂头牌的小生”。   时光飞逝,弹指间,从当年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青年,到著名昆曲梅花奖得主,再到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王振义与昆曲结缘已有35载。本文拟从王振义的演剧生涯中改编创作的五部昆剧作品入手,探讨新一代演员如何做到对昆曲的“述古达今,传承发展”,以及二度创作对新一代青年演员和戏曲编剧的影响。   一、王振义昆曲剧目创作的方法及舞台经验   《琵琶记》――用“心”学戏,才能演好戏。昆曲《琵琶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卓有成就的,对于王振义来说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这是他作为昆曲演员以来第一次进行剧目创作。   王振义在剧中饰演男主人公蔡邕,与自己的老师蔡瑶铣[4]一同合演,而且得到了郑传鉴、郭汉成、谭志湘等老师的指导。为了将新创作的《琵琶记》完美地演绎出来,王振义如同学新戏一样一丝不苟。在排戏之前,首先仔细研读剧本,四处访友问师,然后再琢磨舞台上的技巧,一点一点学戏,然后再一点一点体会人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短短的时间内,王振义便对蔡邕这个人物有了新的定位,就是一个字――“难”。蔡邕辞考难、辞官难、辞婚难。依托于贯穿全剧的“难”字,王振义在演出时便自觉地让自己进入到欲言又止、左右为难的表演状态中。   通过用心研读剧本,才得以在舞台上将一个心理过程极其复杂、忠孝两难全的蔡邕演绎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改编《琵琶记》时,它的创作顺序与其他剧目略有不同,王振义是先学新排戏,然后再去学传统戏。   《西厢记》――对戏负责,对自己负责。昆曲《西厢记》是传统戏中的经典,有着深厚的基础。如何在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表演中体现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是对演员的考验。   创作新戏也需要按部就班,先踏踏实实学传统、练基本功,夯实基础之后再复排或者创作大戏。改编经典剧目的难度相对要小,但是作为演员不能一味照搬、单纯模仿。虽然戏曲中有些固定的程式是需要照学、需要模仿的,但是创作一定要强调深入作品、体会人物,为舞台上的再创作做准备,这才算是完成了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一点上,王振义认为,演员也许在排练中会潜移默化受到老前辈们的影响,不自觉地模仿老师们的表演,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这既是对戏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把传统戏重新创作为新戏,是为了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王振义创作的新版《西厢记》保留了王实甫作品的原貌,沿用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传统形式,只是在叶堂曲子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在舞台设计、演员服饰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他从传统《西厢记》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再加上自己的积累,最终完成了对《西厢记》的最新诠释,也贯彻了对昆曲进行“保护、继承、革新、发展”[5]的工作方针,培养和争取了更多的昆曲新观众。   《连环记?梳妆掷戟》――艺与时进,再现芳华。“只有革新,才能发展”。任何艺术都??当与时俱进,只有发展着的艺术才有活力,才能永葆青春。[6]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戏在戏曲舞台上逐渐销声匿迹,戏曲传承者为传统戏遭到冷落感到遗憾,然而在此之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为它寻找一条新的出路。王振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成了他对老戏《梳妆掷戟》的一个再创作过程。   传统昆曲《梳妆掷戟》在塑造吕布这个人物时,基本都是一种夸大的英雄主义,是对英雄气概的夸张和英雄美女的敷陈,几乎宽容了吕布的所有缺点,而没有对人物最终走向悲剧进行探究。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