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新编 汪治.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代 序 从我一踏进文艺创作的队伍,我就注意收集民 间谚语,学习劳动人民的语言。那时候,在延安的 生活比较艰苦,我们用边区自造的纸张— 那是用 马兰草作原料生产出厚而粗糙的纸,自己用针线汀 成小本本,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记录着民间谚语 和流行在农民群众口头的、生动的语汇。 我认为对于一个文学工作者,或是一个爱好文 学的青年,这样做是必要的基本功之一。 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我的小本本多起来,成 一大It了,这成为我日后写作离不开的财宝。象我 这样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知识分子,要反映农民群 众的生活,不下一番苦功,可真是墙“上挂门帘— 没门”啊! 不幸,十年浩劫,几次抄家,那些儿十年心血 记录的民间谚语,群众语汇,被洗劫一空,荡然无 存。多么可惜,多么叫人心痛[ 1 打倒林彪、a四人帮”以后,很难再找到这些民 谚了。现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汪治同志编的 谚《 语新编》,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对一 个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学爱好者,在学习、吸收人 民群众口头文学的精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上有 很大帮助;而且对于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高 尚情操、脚踏实地地勤奋学习,亦是大有裨益的, 也可以把它看作 “五讲四美”的辅助教材。因此,我 愿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衷 静 一九八二年五月九 日 ~J 种边 前 「功 谚语植根于民间,出于亿万群众的创造,是民 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一个语句或一组语句表达 丰富深刻的意义,反映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智 慧的结晶。 谚语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语言精炼,节奏鲜 明,具有哲理性和文学色彩,读来琅琅上口,易说, 易记,易用,便于广泛流传。 谚语反映的思想内容丰富多采,大致包含了生 活经验、生产实践、社会斗争三个方面。生产实践 反映祖国各地农业生产规律和农业气象的农谚更是 极其丰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族谚语外,还 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谚语。各个国家、民族也都有 他们自己的谚语。尽管各种谚语有不同的风格,但 都是人民群众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 我国谚语的产生和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 代甲骨文中和先秦一些古籍中就有很多记载。例 8 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见兔而顾 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庄“子”), 等等。这些构思精巧,想象力丰富,善于用形象说 理的古谚给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三千多年 来,谚语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增补、 取舍、锤炼、创造,因而浩如烟海。它成了人民群 众用来指导自己实践的活的教科书,进行自我教育 的一种良好的文学形式,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陶 冶有深远的影响,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宝贵的精神 财富。 本书编选的主旨在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提 供一本喜闻乐见的思想修养读物,因此未收反映生 产实践方面的农谚。为求风格统一,也不收外国谚 语和我国少数民族谚语以及古谣谚。编选中力求使 本书内容和形式具有以下特色: 一、注意时代气息,内容新颖、丰富。全书十 三章,涉及范围广泛,大多是当前青年普遍关心的 间题。选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力求 思想健康,奋发向上。 二、既是思想修养读物,又是文学语言资料。全 书分十三章即十三个方面,力求篇章结构严谨,章 节层次清晰,可作为座右铭,也可做文学作品阅读 4 欣赏。 三、发扬和汲取诗歌中的节奏、韵律的特点, 以民歌形式构成全书统一风格。每条谚语都以字数 相等的两句组成,既保证谚语特色,又注意民歌风 格。编排时按京剧十三辙分节。一节之内,每条谚 语的下句末一字同韵合辙,内容上又适当考虑到系 统性和完整性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