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氧化大豆油的荧光物质的薄层层析与制备
油是人们日常膳食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之一,近几年大豆油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优质的大豆油中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但这些物质在
高温煎炸、烧烤等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大豆油往往被反复的多次使用,从而导
致不稳定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会发生氧化、聚合、异构化、环化
等一系列化学变化。多数情况下会产生小分子的醛、酸、酮等物质,这些物质进入
人体,会危害人体健康。大豆油在加热后,原有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必须脂肪酸含
量大大降低,维生素会严重破坏,也会产生一些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这些物质以及产物大多都有荧光特性,可以在一定的波长下对其进行鉴定。国
内外用荧光法对加热氧化食用油的变化过程的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多。有资料指出,
大豆油在激发波长290nm 、发射波长320nm处出现的强峰为VE 。在激发波长为
405nm 、发射波长670nm 处出现的峰源于叶绿素。同时经过高温的大豆油在
370~380nm出的峰会消失,说明一些物质分解或者挥发。但是会在461nm 、479nm会
出现新的荧光峰,表明有新的物质产生。
为了知道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到底是什么,便需要对其进行鉴定。通过荧光
可以确定新物质在多长的波长下能够检测,然后通过高速逆流色谱对其分离。高速
逆流色谱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液液分配色谱技术。与其他的分离方法相比,
它不需要固体载体作为固定相,被分离的物质在互不相溶两相之间分配分离,克服
了固相载体带来的种种缺点。高速逆流色谱这种高效的分离效果可以将加热的大豆
油里面的物质分离出来。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出来的物质,通过液质对其进行定性测定,根据数据库谱图
的对照可以很容易的确定性物质为何物。
本次实验通过对大豆油的连续加热,使得大豆油在高温下氧化产生荧光物质,
然后对其进行分离鉴定。
1 实验部分
1.1材料
大豆油、正己烷、二氯甲烷、乙晴、乙醇
1.2仪器设备
薄层板、展开槽、F97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电磁炉
1.3方法
1.3.1 氧化大豆油的制备
量取约1000mL的大豆油于锅内于电磁炉上加热。用温度计控制油温在200℃。
加热三小时取出样品1约100mL与小烧杯中,冷却,密封保存,备用。将锅内的大豆
油冷却后密封保存,于第二天倒入锅内在200℃加热三小时,取样品2 。重复七天加
原油一共8个样品。
1.3.2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与分配系数、固定相保留值的确定
1.3.2.1荧光法确定分配系数
配制不同比例的正己烷、二氯甲烷、乙晴溶液(见下表)。取上相、下相各10mL
于分液漏斗中,加入1mL的油样。震荡,静置分层,取上下相分别进行荧光检测。
(之前先对样品进行全波长扫描,确定吸收峰)然后根据峰强度确定分配系数(K=C
上/C下 ,K值在0.5~2之间为佳)。
1.3.2.2高速逆流色谱法确定固定相保留值
用上述不同比例的溶液制备上下相。超声脱气后,进行上相上液。大约300mL
充满填充柱。之后进行下相上液。当溶液分层时停止,根据流出来的上相确定固定
相保留值(Sf= (300-V出)/300 ,Sf50%为佳)。
通过上述两个方法可以确定这个溶液系统是否适合大豆油荧光物质的分离。
溶剂系统 比例 K HSCC实验
正己烷:二氯甲烷: 9:1:4 ——
乙晴
正己烷:二氯甲烷: 4:1:3 70%
乙晴
正己烷:二氯甲烷: 7:2:6 ——
乙晴
正己烷:二氯甲烷: 8:2:5 ——
乙晴
正己烷:二氯甲烷: 5:1:4 ——
乙晴
1.3.3溶液系统以及样品的配制
两相溶液的配置:按照已选的两相溶液系统的溶剂组成的混合溶液,在分液漏
斗里充分震荡,分层,静置使其充分饱和,分离上下液,超声脱气,备用。
样品配制:取1mL的氧化大豆油溶于20mL 的下相溶剂中,超声脱气,备用(共
8个样)。
1.3.4荧光光谱分析
将样品溶于溶剂系统的下相,将样品使用同步激发波长在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