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人为开发对尼泊尔埋葬虫分布与繁殖表现之影响2013成果.DOC

气候变迁与人为开发对尼泊尔埋葬虫分布与繁殖表现之影响2013成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候变迁与人为开发对尼泊尔埋葬虫分布与繁殖表现之影响2013成果

氣候變遷與人為開發對尼泊爾埋葬蟲分布與繁殖表現之影響 前言 氣候變遷被認為是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Bellard et al, 2012, Kearney et al, 2010, Parmesen, 2006)。目前已知氣候暖化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物候學(Charmantier et al, 2008)、空間分布(Forero-medina et al, 2010, Chen et al, 2009)以及生理表現(HYPERLINK /search?author1=Hans+O.+P%C3%B6rtnersortspec=datesubmit=SubmitP?rtner andHYPERLINK /search?author1=Anthony+P.+Farrellsortspec=datesubmit=Submit Farrell, 2008),也有部份物種由於氣候暖化而滅絕(例如: Pounds and Fogden, 1999)。Thomas et al (2004)利用統計模式預測氣候暖化會造成世界上許多物種在族群數量和棲地分布的改變,並導致15-37%的物種面臨滅絕危機。但除了對生物體的直接影響外,氣候暖化的間接影響也逐漸被注意:物候上的變遷導致的不只有開花期的提前,也包含著與授粉者共生關係的轉變(Kiers et al. 2010; Rafferty Ives 2010)。 人為干擾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是保育生物學上已被廣泛討論的議題。現今地球上有83%的土地已為人類所利用(Sanderson et al, 2002),Ceballos and Ehrlich (2002)分析世界上4650種動物的分布資料,發現這些動物在20世紀末的分布面積,已較19世紀平均削減了4%,其中有143種瀕危哺乳類是因人為開發喪失超過50%的領域。人為開發利用不只造成物種喪失,也影響物種能夠再恢復的潛力(Kerr and Deguise 2004)。除了氣候變遷與棲地破壞各自對生物的影響之外,近年來也有部分研究開始關注氣候變遷及人為開發的綜合效應(combined effect; Jetz et al 2007, Larsen 2012, Mantyka-Pringle et al 2012, Tavis 2003, Warren et al 2001)。 尼泊爾埋葬蟲(Nicrophorus nepalensis)在台灣是從低到高海拔廣泛分布的屍食性甲蟲,利用動物的屍體維生,是生態系中的分解者。如同其他昆蟲,尼泊爾埋葬蟲屬於外溫動物,氣候條件與棲地的適應對其生存及生活史有重要影響。Hwang (2010)發現尼泊爾埋葬蟲在超過 26℃的環境中有極高的致死率,而在冬夏沒有野外採集的記錄。此外,本屬埋葬蟲在繁殖時會將屍體埋入土中用以哺育幼蟲,平時亦會潛入土中休憩(Scott, 1998),故土壤的微氣候狀況(如溫、溼度) 台灣地區的海拔跨幅從0至將近4000公尺,不同海拔的巨觀氣候條件差異很大,故研究埋葬蟲族群及繁殖效率沿海拔梯度的變異,可用以探討氣候變遷下的可能影響。另一方面,台灣山區有廣大的森林,但也存在有許多人為開墾的農耕地,因此亦適於探討人為開發對於埋葬蟲棲息繁殖的影響。透過適當的樣區選擇,亦可進一步探討巨觀氣候條件和人為開發的交互作用。故本研究將以尼泊爾埋葬蟲(Nicrophorus nepalensis)為研究對象,進行野外調查研究以探討有關巨觀氣候條件及棲地,以及其潛在的交互作用對該物種繁殖表現的影響。同時並測量各種不同的微棲地即為氣候因子,探討這些因子的影響是否足以解釋物種分布及繁殖表現沿海拔梯度及棲地類型的變化。 方法 野外調查 為探討尼泊爾埋葬蟲在不同氣候條件及棲地的族群繁殖效率。我們在中橫沿線(霧社支線與中橫東段)劃設27個樣區,樣區的選定考量海拔和棲地兩個因子。其中海拔梯度用以反映巨觀氣候條件上的變化,使用連續採樣,自1100m~2800m每升高100~200m取樣1~2個樣區,並盡可能在相近海拔中同時取樣兩種棲地的樣區。棲地類型的判別是利用Google earth軟體上所提供的航照影像判斷森林和開墾地,再據此進行現地探勘後選定之。同時考量海拔及棲地後,共取樣17個森林樣區,10個開墾地漾區。 在每個樣區裡設置數量不一的樣點,若同時於一個樣區內設置多個樣點,樣點的選定均相隔至少30m,以避免互相干擾。每個樣點會放置大鼠屍體誘集埋葬蟲,周圍及上方架設鐵網,避免小型動物取食,並在地下 10cm 處和地表上方 120cm 處分別設置電子式溫濕度記錄器,持續記錄研究期間地表及土壤的溫濕度變化,並收集枝葉覆蓋度、枯枝落葉重、土壤密度等圍環境因子。設置陷阱後每二日觀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