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docxVIP

浅析苏轼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摘 要】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上的“重文轻武”政策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定平和,促使文人思想空前的自由与活跃,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画美学观和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美学观,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美学思想。本文重点探析苏轼绘画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萧散简远”;“象外”;“常理”   在中国绘画史的历史长河中,宋代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院体画派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画这一新兴画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追求“尚简”,“尚神”,“尚意”的审美意趣,对艺术要求是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对后世的画家影响深远。   一、艺术特征   苏轼从中年开始从事绘画,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古木怪石图》。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绘画上的一些艺术特征。   《古木怪石图》画的是一块怪石于左,怪石左上露出一些碎小丛竹,怪石之右画一株虬曲的古木,倾斜而上。古木有枝无叶,怪石与古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土坡一笔带过,怪石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体现出一种“萧散简远”,“古雅淡泊”的意味。米芾曾这样评价这幅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认为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而发。画家将自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自然表现对应在一起,表现出极佳的意境。苏轼想以大刀阔斧的写意笔法来改造宋代严谨精细的书画实践,要冲破创作对象外在形式的束缚。由此看出,苏轼所推崇的艺术境界是“萧散简远”、“简古”和“澹泊”。   二、绘画思想   绘画作品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反映画家的主流思想。苏轼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几个理论观点上,如“常理”和“常形”、“象外”“身与竹化”等。   苏轼首次提出“常理”和“常形”两个概念是在熙宁三年《净因画院记》里: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   所谓“常形”指人物,禽兽诸动物,房子以及平常经常使用的一些器皿类,事实上是说事物外在的形状;所谓“常理”是指“无常形”的山石竹木以及水波烟云类即事物千变万化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人们对“常形”类事物的画法是符合真物易于作出“对错”的判断,但对于“常理”类事物的画法,即使“晓画者”也难以把握此画是否符合事理。结合苏轼的书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法点画的肥瘦就是“形”,结构的圆融性就是“理”。“形”显发在外,“理”隐藏在内。苏轼的书法就是“理形相传”的结果,绝不是随便涂抹而成。   苏轼第二次提到“常理”与“常形”是在自己的一幅竹石画上作的一则跋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常理”与“常形”的关系:   ……与可所画竹石……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故非达才明理,不能辩论也。   在这段跋文里,有几点看法值得注意。第一,一般的画工不可能画出事物的“理”;苏轼认为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只取“皮毛”。第二“合乎天造,厌于人意”就是对理的把握;第三点,真正高明的画家既能曲尽于“形”,又能巧妙的把握事物的“理”;以苏轼代表的士人画不在于“形似”,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第四,只有深懂“形理两全”的道理,才具备“晓画”的能力。由此可知苏轼在绘画的“形神观”上主张 “形神兼备”,“形理两全”的艺术思想。   苏轼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文人画艺术要求与精神传达的高度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个人经历和宗教的影响。   苏轼从小受到父亲苏洵的影响,勤奋刻苦,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苏轼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王安石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次对苏轼的打击很大,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自此苏轼寻求另一种更加隐秘的,或者说是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他将绘画视作一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