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身份的焦虑”与“标签化”的隐忧
——以“女干部骂保安”的报道为例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对“女干部骂保安”相关报道的分析,提出媒体的报道逻辑应警惕“因果关联”的陷阱,新闻叙述应超越“标签化”思维。对于现时代的新闻人而言,只有全面理解了新闻工作的“建构性”与“创造性”,才能在结构新闻、叙述新闻时,保持一份冷静与节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事物的复杂性,才能在判断新闻的意义与建构关联时,保持一份理性与专业。
【关键词】 标签化 报道逻辑 新闻叙述 【中图分类号】 G212
今天,我们正在承受着“碎片化”时代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新闻报道中不经意间披露的一个与主题无甚关联的信息,却可能引发网络上的轩然大波。
2014年11月18日,人民网安徽频道刊发报道《安徽省教育厅女干部骂保安是“看门狗” 六旬保安气绝身亡》,掀起媒体一番转载热潮,一些网络媒体甚至以“女科长骂死保安”为标题来吸引公众眼球,网络舆情遂开始由一起单纯的民事纠纷转向对公务员、官员、政府部门的大加挞伐。11月19日,安徽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文回应称,涉事者本人已经暂停工作,正在配合调查处理。11月20日,隶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发表“宛新平”的署名评论《媒体莫做网络情绪的助燃剂》,该评论认为,人民网的报道对事件进行了“标签化”处理,同时,也指责其他媒体转载时对事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科员”身份的刻意强化,从而成为“网络情绪的助燃剂”。很快,“澎湃新闻网”发表报道《媒体点名辱骂保安女司机姓名职务“宛新平”批助燃网络情绪》,着力探究这篇评论的背景以及“宛新平”的身份,由此引发了新闻界更为激烈的讨论。
各方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上:第一,属于私德范畴的民事纠纷,是否有必要暴露当事人的公务员身份?第二,报道中是否存在“标签化”倾向?
身份背景:交代但不应放大
我承认,我之所以会关注这起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女干部骂死保安”之类的标题,正是这些标题,牵引我耐心地寻找与此相关的几乎所有报道与评论。
关于这起事件,安徽本地的五家都市报都参与了报道。除了一家报纸交代了女司机的身份是“省直某机关主任科员”外,其余报纸在先期报道中都没有提及这一身份。而且,最先报道此事的并不是人民网,而是《安徽商报》。11月18日上午,该报就以《被骂“看门狗” 六旬保安倒地身亡》为题报道了此事。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报道略去了当事人的职业身份,只是称其为“中年妇女”。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处理不够吸引眼球,以至于这篇报道刊发后并没有引起舆论太多的关注。当晚10时许,人民网安徽频道刊发《安徽省教育厅女干部骂保安是“看门狗” 六旬保安气绝身亡》,报道中交代了骂人女司机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科员”,由此引发舆论热议。此后,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教育厅”、“省直机关”、“女干部”、“女科长”、“公务员”、“骂死保安”等逐渐成为本次事件的“热词”,网络舆论被大大激发,同时,
舆情所承载的内容也超越了事件本身。
对此,“宛新平”的署名评论认为,正是对当事人职业身份的交代才引发了舆论的偏向。首发媒体《安徽商报》的一位负责人事后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称:“记者在采访时已经知道了该女子身份,也知道报道该女子身份将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但考虑到报纸的新闻不是为了赚噱头,更不是故意炒作。最重要的是,虽然骂人肯定不对,但‘骂死人’这件事属于两人的纠纷争吵,并非其职务行为,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不应该传递一种不理性的声音。尤其是其只是科级人员,用‘女干部’等字眼本身也是为了赚人眼球,不符合报纸所应该秉承的理性。”与此相对,“澎湃新闻”则援引安徽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话说:“媒体监督公职人员是职责所在,指责媒体不该曝光其公务员身份是毫无理据的要求,公务人员本应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人民网报道此事的记者也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说,这则新闻中,郑某某职务和其素质、行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报道其单位、身份都是该新闻重要的附属信息,不应该被屏蔽。同时他否认这是为了赚取眼球,“所有新闻都是事实,不应该因为网络上的不理性,而责怪媒体报道方式有问题。”①
各方的回应都有道理。从中,我们也能感知到媒体人关于“身份的焦虑”。那么,媒体究竟是否需要交代当事女司机身份?在我看来,对于新闻人物的职业身份,不是要不要交代的问题,而是如何交代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新闻报道的“5W”之一,新闻当事人的职业身份当然处在应明确交代之列。这是新闻报道的“常识”——“新闻里出现的人物至少应该有名有姓、有职务(或职业)。在某些情况下,记者还应该提供他们的年龄、性别及其他与新闻事件有关的背景情况”。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交代女司机身份,无可厚非,就像交代另一个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EJA压力变送器说明书.pdf VIP
- ACS800故障代码大全.pdf VIP
- 铁路分公司社会招聘公告.doc VIP
- 第5章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催化作用ppt课件.ppt
- 建筑设计任务书模板.doc VIP
- 一种基于GWO-DBO算法的Web微服务组合优化方法.pdf VIP
- 数学(第七版 下册)(机械建筑类)目录.pptx VIP
- [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复习提纲.doc VIP
- 税收实务说课稿徐桂峰.doc VIP
- ISO 10009-2024 Quality management. Guidance for quality too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质量管理. 质量工具及其应用指南.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