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doc

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越边境壮族绣球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   G852.9 文献标识:A 1009-9328(2013)03-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越边境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运动及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中越边境绣球文化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越边境 绣球 体育文化特征   有“绣球之乡”美称的百色市靖西县,地处中越边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靖西往南约8公里处的旧州村据记载有1000多年的生产绣球的历史,该村所生产的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为广西绣球之上品,到如今已然成为广西壮族的重要的文化符号。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绣球运动的发展以及绣球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拟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中越边境壮族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其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绣球文化传承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有利于中越边境绣球文化传承的相关建议。   一、绣球文化的概况   (一)绣球文化起源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最早是以狩猎形式出现的,即用绳、藤、草等索状物的一端将石头、青铜器、铁器等硬物系住,另一端用手拿住甩投出,用以击打猎物。而后由于其实用性出现在部落纷争与军事作战中。绣球运动的起源与“体育正是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这一共识性结论是相吻合的。   (二)封建社会时期绣球文化的发展   唐代,壮族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也带动了棉、麻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生产之余也对娱乐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壮族先民将谷之类的粮食置于棉、麻布和丝绸之中,模仿“飞砣”形状,并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称之为“布刺”,这便很接近于现代的绣球了。在壮族传统的节日如“歌圩节”上,部族人们聚集在一起,欢歌狂舞之后,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布刺”,抛向自己心爱的男子,男子抓住朝自己飘来的“布刺”,又送回给对方的姑娘。可以说绣球是壮族青年定情的信物,体现了古代农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壮族的人口繁衍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现代竞技绣球的产生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地区挖掘整理出了“绣球”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在1982年南宁举行的广西第一届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绣球就作为表演项目为大众所熟知;1984年,河池举办地广西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将高杆绣球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绣球作为表演项目得以亮相,使得壮族绣球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推广;200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中,组委会在原来高杆绣球的基础上,增设了背篓绣球项目,并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   二、绣球体育文化特征   (一)文化传承性   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维系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和意识,它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技能必须世世沿袭、代代相传,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民族传统的体育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其民族原有的内涵和风格。另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中越边境的壮族先民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等因素,使得中越边境区域内的生产方式相对稳定,而且这种固定的生产方式又在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难以改变。绣球运动来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在相对固定的区域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沿袭,从而使绣球运动相应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传承性。   (二)宗教仪式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有些项目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仪式,中越边境的绣球活动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曾经被赋予某种原始宗教的使命。韦晓康教授在《论壮族投绣球运动的文化渊源》一文中描述道:壮族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人们将大自然中的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并对之崇拜。在壮族,有的地方二月过“花婆节”,亦叫“花王节”,又称“百花生日”。花婆节是为了祭祀百花仙子,祭祀百花仙子求百花仙子保护壮族妇女的生育,顺利繁衍后代。百花仙子是壮人的生育之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俗称“花婆”或“花王”。她生活在天上,替人间照看着无数具有灵性的花朵,孩子们便是她养的那些花。壮族人民对象征生育之神的花婆可谓是极其崇拜的,壮族人民人丁兴旺,代代繁衍传承必须依靠花婆。可见绣球活动这一风俗习惯来源于宗教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绣球活动已经逐渐抛弃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娱乐健身活动。   (三)娱乐性   传统体育项目往往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或曲折悲壮的民族史诗,文学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