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无处访荆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无处访荆卿

PAGE PAGE 81 市中無處訪荊卿── 《刺客列傳.荊軻傳》評賞 賴漢屏 日本漢學家齋藤正謙評司馬遷《史記》曰:「子長(司馬遷字)同敘智者,子房(張良)有子房風姿,陳平有陳平風姿……敘刺客,豫讓之與專諸,聶政之與荊軻,才一出語,乃覺口氣各不相同……讀一部《史記》,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他稱美《史記》中的人物語言各具個性,富於形象感。的確,《刺客列傳》一共寫了五位刺客,皆人中豪傑之士,個性卻各不相同。五人之中,以荊軻寫得最為完美。我青年時代讀《史記》,就崇敬荊軻那種無所畏懼的大勇,喜歡他意氣縱橫的男兒性格。儘管後來進一步研習《史記》,把力量放在弄通司馬遷如何「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上,但荊軻刺秦王和魏公子竊符救趙那些富於戲劇性的情節,印象始終深刻難忘。也許,這就是時下所說的藝術魅力罷!但我寧願說:傳中人物巨大的人格力量對我具有永恆的魅力。 陶淵明《詠荊軻》一詩說:「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秦。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他和我們這些讀者一樣,深為傳中人物那份情所感動。但荊軻刺秦王的動機,是不是果如陶詩所言「君子死知己」呢?或者,像清代詩人梁佩蘭《易水行》所說:「祖龍(秦始皇)膽落荊卿死,一死可以報太子」呢?清代另一詩人張弘敏《詠史》甚至說:「嗟哉報丹心,空與日月俱」,讀此我不禁有惑。荊軻刺秦王假如僅僅為了「報丹」,則不過出於感恩知己的一片私情,又怎能與「日月俱」──和日月並存千古呢?讀《荊軻傳》,首先必須正確理解這個有關大是大非的問題。 傳文前段說,荊軻是衛國人,曾「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野王,今河南沁陽縣)。荊軻究竟用什麼「術」,說衛元君以何等事,傳文中雖沒有交代,但「秦徙魏元君之支屬於野王」一句,分明表明衛元君不用荊軻之謀,招致秦兵入侵,釀成國滅族徙之恨。可見荊軻所言,必然關乎抗秦存衛的大計。又,荊軻在燕市,與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痛飲,酒酣擊筑高歌,「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他如此狂歌痛哭,悲從何來?能令人不想到國破家亡,請纓無路的苦悶嗎?他受燕太子丹之託赴秦廷行刺,是由於聽了燕丹如下一席話:「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不滿足)。」又說:「秦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諸侯服秦,莫敢合從(從:縱)」,因而提出以天下之勇士使於秦,劫(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地(全部歸還他侵略的諸侯土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縫隙,引申為機會)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這大段說詞中,說的全是抗秦存燕,「悉反諸侯侵地」的國家存亡之偉略,諸侯合縱之大計。荊軻聽了這些話才毅然許諾為之效命,能夠說他之所以赴秦是出於報太子丹的私恩嗎?不錯,太子丹確曾「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大牢具(供應最豐盛的筵席),異物間進(稀世珍寶不時進獻),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但這是荊軻接受入秦使命之後的事,並非先如此厚待他才應允赴秦。由此可以推斷:軻之刺秦,是出於一心繫國家安危、生靈塗炭的正義,出於反抗暴政、存亡續絕的公心,而不是什麼「報丹」的私義。明乎此,才不致扭曲荊軻高大的歷史形象,唐突古代英雄。 現在我們進一步探討荊軻失敗的原因,對此也歷來有誤解。誤解來自《傳》文結尾魯勾踐說的「嗟乎,惜哉!其不講刺劍之術也」那句話。於是,陶淵明有「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的嗟嘆;黃仲則有「盜名原不諱,劍術本難精」的開脫之詞;梁佩蘭甚至說:「為謀不成實天意,祖龍膽落荊卿死。」認為刺秦不果是由於天不絕秦。這純然是荒唐無稽的宿命論。其實,《傳》文始則曰:「荊卿好讀書擊劍」;再則曰:「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遊諸侯(之國)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強調他愛好讀書、遍結賢豪一面,顯示他是個有政治抱負的志士;雖也曾說他「好擊劍」,並沒有說他是搏擊刺劍的高手,他所恃的不是「匹夫受辱,挺身而起,拔劍而鬥」那種個人之勇,而是明大義,尚氣節,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大勇。更何況,太子丹本來就與他有約,此行上上之策是效曹沫之於齊桓公,生劫秦王使之盡反諸侯地;刺殺秦王只是出於不得已的第二種選擇。荊軻受傷後說過:「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可以確認:功敗垂成,不在劍術。須知,工於技擊,精於劍術者,天下滔滔;至於持大節,懷大勇,以一身任除暴安良之重任,安天下之反側者,才是事所難能,最為可貴的真英雄。(注意:上文「報太子」報是回覆之意,非報答之意。) 其實,真正的悲劇是:荊軻和太子丹都幻想把春秋時期人君重然諾的故事搬到戰國末年來重演。春秋時,齊桓公率師與魯戰而三勝,魯被迫割遂邑之地媾和,齊魯會盟於柯地。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