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中药材绿色栽培技术黄连天冬 冉懋雄主编.pdfVIP

名贵中药材绿色栽培技术黄连天冬 冉懋雄主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茯 苓 一 、 概 述 (一 )植物来源、药用部位与别名 植物来源与别名 茯苓的原植物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药用部位:以干燥菌核入药,是一味常用 中 药 。 主要常见别名:茯菟(《神农本草经》)、抱根者名茯神(《名 医别录》)、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 草》)、松腴、不死面(《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 (《滇海虞衡志》)、茯兔(《本草纲 目》)、松薯、松土薯、松苓(《广 西中药志 等 。 第 2 页 (二 )药 用 历 史 茯苓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常用中药材 。有 多年 的应 用历史。茯苓早在西汉 《史记》中就有记载。茯苓药用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治胸胁逆气,忧恚掠邪,恐悸, 心下结痛 ,寒 热 ,烦满 ,咳逆 。止 口焦 ,舌干 ,利 小便 。久服 安 魂 魄,养神 ,不饥 ,延年 ”。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均有记述 。如魏 晋时期 《名医别录》载云:茯苓“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 膈 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 ,调藏气 ,代 肾邪 ,长 阴,益气力 ”。 并首载“其有根者 ,名茯神 ”,且载茯神“味甘 ,平 。主辟不祥 , 治风眩,风虚 ,五劳,七伤 ,口干,止惊悸 ,多恚怒 ,善忘,开心益 智 ,安魂 魄 ,养精神 ”。并指 出茯苓“生泰 山大松 下 。二 月、八 月采,阴干 ”。南北朝时期陶宏景的 《本草经集注》对茯苓的产 地、形态、采 收等加 以记 述:茯苓“今 出郁州(今 江 苏省灌 云 县 ),大者如三 四升器 ,外皮黑而细皱 ,内坚 白,形如鸟、兽、龟、 鳖者 良。……彼土 人乃假斫 松作之 。形 多小 ,虚 赤不佳 ”。唐 代甄权的 《药性论》云:茯苓“开 胃,止呃逆,善安心神,主肺痿 痰壅,治小儿惊痫 ,心腹胀满 ,妇人热淋 ”。宋代寇宗奭 《本草 衍义》还 明确指 出茯苓具有“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 ” 的特 点 。宋 代 草 图经》 尚云:茯苓“生泰 山山谷 ,今泰、华、 嵩 山皆有之 。出大松下 ,附根而生 ,无苗、叶、花、实 ,作块如拳 在 土底 ,大者至数 斤 ,似 人 形、龟形者佳 。皮 黑 ,肉有 赤 白二 种 。……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槎 篝,枝 叶不复上生者 ,谓之获芩拨 。见之,即于 四面丈余地 内, 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 ,则锥 固不可拨 ,于是掘土取之 。其 第 3 页 拨大者 ,获苓亦大 。皆 自作块 ,不 附着根上 。其抱根而轻虚者 为茯神 ”。南宋周密 《癸辛杂识》还载有:“近世村 民乃择其小 者 ,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 中。而紧束之 ,使脂渗入于 内,然后 择其地之沃者 ,坎而瘗之,三年乃取,则成大苓矣。”对茯苓 的 野生品采集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均有较详记述且实用。明代李 时珍 《本草纲 目》将茯苓列入木部,并有茯苓皮及茯苓木药用 等记述 。在其“发 明”项下 ,对其功 同详加论述 ,并进 行 了茯 苓用药机理 阐释 。如指 出:“茯苓 ,本草又 言利小便 ,代 肾邪 。 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 ,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 真元 。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 ,义似相反 ,何哉 ?茯苓气 味淡而渗 ,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 便 。故张洁古谓其属 阳,浮而升 ,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 阳中 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李 氏尚提 出“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 。 故洁古张 氏云:风眩心虚 ,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 病也 ”的观点。清代陆九芝 《世补斋医书》再提出“茯苓一味, 为治痰主药 ”的看法 。至此 ,茯苓功用 的认识则趋完善 ,为利 水渗湿之 良药。 (三 )资源分布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