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锚定效应为切入点V6
【法宝引证码】 CLI.A.1182008?
原文链接: HYPERLINK /qikan/5cac26358cf80f85b58f3efe90717adfbdfb.html \t _blank /qikan/5cac26358cf80f85b58f3efe90717adfbdfb.html
刑事审判预断排除问题研究 以“锚定效应”为切入点
期刊名称: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class?ClassCodeKey=38, \t _blank 《西部法学评论》
期刊年份: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FilterItems.JournalYear=2013 \t _blank 2013
摘要: 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其恢复了公诉机关的案卷全案移送的公诉方式,由此产生了如何排除或者削弱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预断的问题。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幸运轮”的实验提出了“锚定效应”的概念,表明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刑事司法领域的大量判断都用到了锚定理论,其是一种普遍存在又难以消除的判断偏差。我们可以通过测试锚的可靠性、提高个体的动机、增强个体知识技能、类比相似情景的方法避免或者减少因锚定而产生的偏差,而在刑事司法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判例制度、完善对抗制程序、贯彻判决书充分说明理由制度来减少或者避免法官因锚定而产生的认知错觉的影响。
作者: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author?author=吴平 \t _blank 吴平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author?author=池元超 \t _blank 池元超
分类: HYPERLINK /journal/articlebyclass?ClassCodeKey=,0803 \t _blank 刑事诉讼法
中文关键词: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预断 \t _blank 预断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预断排除机制 \t _blank 预断排除机制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锚定效应 \t _blank 锚定效应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判例制度 \t _blank 判例制度 HYPERLINK /journal/findarticle?ExtCondition.InfoKeyword=对抗制程序 \t _blank 对抗制程序
期号: 6
页码: 51
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 HYPERLINK javascript:SLC(16966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其中12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诉讼中彻底拋弃了1996年立法者为限制检察机关移送案卷的范围而确立的“复印件主义”的公诉方式,而使我国刑事案件公诉方式回到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案卷全案移送制度”。这种公诉方式的恢复对于保障律师阅卷权,平衡控辩双方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的地位,保证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的主导权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案卷全案移送制度”下如何排除或者削弱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预断却是刑事司法理论界与实务界永恒的话题。刑事裁判是个法律问题,法官预断的形成是法官内心的认知形成过程,因此,从心理学和法学双重视域来探究预断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预断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预断是否存在 1974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 )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提出了“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的概念,他们在经典的“幸运轮”实验中{2}发现当人们在某一个位置或者阶段下锚,其内心变动的范围就会受锚的影响,先前下的锚的位置几乎决定了最后的结果。“锚定效应”在众多领域判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到法律判断问题,许多研究沿用并发展了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框架,将研究扩展到现场实验和真实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锚定效应”是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