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地毯奇葩.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雪域高原上的地毯奇葩

时事观察 藏毯,即“西部藏式地毯”,以牦牛毛或绵羊毛为主要原料,采用特有的 拉杆结扣法编织而成。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祖祖辈辈在寒冷的气候和环境 下生存,很久以前就利用牛羊毛编织成藏毯这种生活必需品。雪域高原的自 然环境,藏族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高原人特有的气质、性格,使藏毯成就 了粗犷、自然、古朴的地域民族风格,成为世界地毯家族中的一枝奇葩,与 波斯毯、东方毯同属于世界三大名毯。 2008年八九月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派出的项目组深 入青藏高原,走访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县、青海湖牧场以及西藏 自治区的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等地,对藏毯进行了实地调研。 雪域高原上的地毯奇葩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巡礼之三 ■ 本刊记者/ 杨琤  本刊特约撰稿 / 董晓宇 邹士年 起源·演变 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汉葬古墓 的毛织物出现,如缂毛、毛褐等。 群出土了公元前 10 世纪大量的毛织 到了汉代 ( 约公元前 200 年 ),人们 地毯在藏语中通称“仲丝”,它 物和纺轮等文物(现存于青海省博 在毛席(即编织地毯)的基础上创 实际是由一种叫“溜”的厚毛席演 物馆),其中就有一块彩色“毛席” 造了栽绒地毯。1959 年在新疆民丰 变而来的。藏毯约有 3000 年的发展 残片,据考证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 县北约 150 公里处的尼雅遗址,发 历史,经历了由“溜”到“尺不戒”(藏 成,并已有染色技术。这是至今出 掘出两汉时期的墓群,出土了彩色 被)到“汪丹仲丝”(“8”字扣的栽 土最早的毛席残片,也是两千多年 栽绒地毯残片。1980 年在罗布泊西 绒毯)再到江孜地毯这样一个漫长 前的手工藏毯雏形。 岸楼兰故城的 2 号东汉墓,出土了 4 的衍变过程。 约 3500 年前,许多羌人部落 色地毯残片和一件 8 色双面栽绒地 藏毯项目小组的负责人——北 在甘、青、藏地区居住。到了秦汉 毯残片。 京师范大学的董晓宇博士对记者说, 时期(公元前 221—前 100 年),羌 与此同时,位于西域南端,居 他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藏毯与藏民 人繁衍壮大至 150 个部落,大多分 于唐古拉山南麓群山环抱中的人们, 族的起源和发展关系密切。早在尧 布在今青海、甘肃西部。发羌、唐 编织和使用着一种叫“溜”的平织 时(公元前 2333 -前 2234 年),三 旄等分布于西藏地区,若羌于天山 毛席。到了吐蕃王朝时期(7 世纪), 苗入三危(三危山位于祁连山以西, 之南的西域,葱芘羌、白马羌、黄 “溜”的发展分为两支:一支向“氆氇” 敦煌东南部),将中原的丝绸纺织技 牛羌于若羌以西,氐羌于岷江上游, (藏呢)较柔软的毛织物发展;另一 术带到了西北地区,三苗融西戎组 即川西北,其中的发羌成为今天藏 支则发展为“尺不戒”,盛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