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章
生态人类学 的领域和展望
〔日〕秋道智弥 市川光雄 大塚柳太郎
一 什 么是 生 态 人 类 学
生态人类学 ( ,是人类学的一个 比较新的分
野。从 世纪 年代后期开始受到人们 的关注 ( 。对生
态人类学热情的高涨与环境 问题不无关系。尤其是在开发名义下的环境
破坏和不顾后果地乱 占资源 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必须重新
修复人类与环境 的关系。作为人类学主要研究对象的采集民、农耕 民、
畜牧 民、渔民,他们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 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某些与环境共生的智慧和经验 ,这样的期待也 日益
突出。
然而 ,那些密切依赖 自然生存 的人们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政府定
居政策的实施 以及现代化的影响,其生活面貌实际上 已无可奈何地发生
了变化。例如本书所列举的采集狩猎 民就是这样的。非洲卡拉哈里沙漠
的桑人 (布须曼人)、中非 (扎伊尔)的俾格米人、加拿大的琪卑印第
安人、阿拉斯加 的爱斯基摩人,他们都一直生活在被认为是远离现代化
的沙漠、热带雨林和冻土地带这样的环境下,过着密切依赖大 自然 的生
活。然而 ,由于定居化 (桑人)、金矿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商品经济
和酒精饮料的输入 (美洲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在短短数十年间,
他们 的生活经历 了前所未有 的冲击和变化。我们在采集狩猎 民中看到的
种种变化 ,其实在 很 多农耕 民、畜牧 民和渔 民的社会 中表现得 尤为
显著。
那些 以高度依赖 自然 的人们为研究对象,并以探索和掌握他们 的自
然环境观及知识为宗 旨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者们,对于这样 的变化是绝对
不应该欢迎 的。有人 由此认为,生态人类学的时代 已经结束 了。果真如
此吗?认为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时代 ,作为综合探究人类生活的生态人类
学便将结束使命 ,那也未免过于单纯幼稚了。这与生态人类学把人类研
究作为 目标的立场相去甚远,可 以说是浅薄之见。
我们对于从不同的角度、不 同的观点所进行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依然
重视 。生态人类学研究最基本 的问题是人与 自然之间具有怎样 的关系。
关于这个命题 ,已经被可称之为基础科学 的 自然科学史观所证实 。然
而 ,如果要很好地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就必须努力去研究各种人群 的生
存方式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必须深入到他们的社会之中,与他们共 同
生活 ,详细地观察他们 的生活方式 ,理解 、把握其社会生活 的整体脉
络 。前面谈到的采集狩猎 民,在数万年间,他们也并非毫无变化。他们
在与农耕民的共生或抗争中,与欧洲人接触 中所发生的文化变化中,在
以商品生产为媒介与外部社会 的交流中,他们的生活通过各种各样 的渠
道与同时代 的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 ,这是我们实实在在所看到的。我们
认为 ,欲 了解人们生活方式 的全貌 ,即便是对于受着现代化影 响的社
会,也只有掌握其真实的状况才是确实可行的方法。
当代社会的趋势是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都定位于一个共知的词汇
“生态 学 ” )上,环保运动 的热情极为高涨 。这当然是值得庆
幸的现象。但是环保运动所指的环境,多半是指受破坏的热带雨林和濒
临灭绝 的动物 。如果把与森林和动物共 同生存 的人类生活排 除在外 的
话 ,那么虽然使用的是和生态人类学相 同的 “环境”这一词汇 ,然而实
际上指的却是没有人类的 “自然生态”。应该强调的是只有把人类 的生
活和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叫做生态人类学,这并非有意突 出
“环 境 ”、“生 态 ”这 两 个 词 汇 。
在此虽无意专 门佐证 ,但可举 日本的例子稍作说明。日本生态人类
学的研究并不是与全球 “环境 问题深刻化”的步调相配合来进行的。而
是通过对 日本、非洲、新几 内亚、大洋洲、东南亚等不同区域进行长期
的野外调查,以依赖 自然环境而生存 的人们为对象,详细地收集和积累
资料并探求理论概括的科学研究。
又例如,动物生态学的研究需要进行全面周密 的环境观察,需要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