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韦永红主编.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讲 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简史 方剂 ,即 民间所说 的“处方 ”,它是在 辨证 审 因,确 定治法 之后 , 根据证候和治法的需要 ,选择合适 的药物 ,酌定用量 ,按一定的原 则有机调配而成,并制成适宜的剂型,用于防治疾病 的一种工具 。 正如 《汉书 艺文 志》中所 云:“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 ,量疾病之深 浅 ,假药 味之 滋 ,因气感 之宜 ,辨五苦六 辛 ,致水 火之剂 ,通 闭解 结 , 反之于平。”其中所谓的 “经方”,原指汉代以前中医经典中记载的 方剂,汉以后的方剂古人称之为 “时方”,这里用它泛指方剂。 方剂学是研 究治法理论 以及制方理论 、方剂 的配伍规律及其 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是祖 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都熟悉,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手段是方剂,无论何种病证的治 疗均要通过方剂才能落实到具体 患者 ,发挥 医疗作用 。但一首疗 效确切 的方剂又必须是 以中医的理论知识和治法为依据 ,以具体 证候为前提 ,以中药为基础而组成 的。因此 ,方剂学除了自身的理 论知识外,又包含了大量的中医基础知识 (中基、中诊、中药等)及 临床 各科(内科、外科、妇 科、儿科等 )的知识 ,是 中医理 论在 医疗 实 践过程 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它不仅是一 门重要 的基础课,同 时还起着沟通基础与 临床 的桥梁作用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纽 带,是学习中医的必修课 。 方剂产生历史相 当久远 ,大约在殷商 时期就 已出现 了方剂 。 晋代皇甫谧在 《针灸 甲乙经 序 》 中云:“伊 尹 以亚 圣之 才 ,撰用 神 农本草 以为汤液。”伊尹为商代汤王妃陪嫁之臣,因其精通烹饪,后 为汤王重用 ,位至宰辅 。传说 中医最早 的剂型 汤剂就 是他发 明的。 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 的挖掘过程 中发 现了一本方书,该书记载了 种疾病的治疗医方,约 余 首 ,现 定名为 《五十二病方》。据考证,这本书出现的年代比 《黄帝 内经》 还要早 ,是我 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方书。由此可见,方剂 由殷商至春 秋战国之际渐已形成。 到了春秋战国以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经验 的不断积累,社会 制度的急剧变革 ,在学术上 出现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 出一批思 想家,这些人 已不再是单纯的唯心论者 ,而是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思想来认识世界 。他们认为世界是 由物质构成 的,而且 由于事物 之 间的矛盾运动 ,推动 了事物 的运动发展变化 。这些思想为 中医 理论的形成提供 了条件,促进 了医学的飞跃发展 ,中医学 巨著 《黄 帝 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它是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 。中医 理论体系 的建立 ,方药治病 的经验不断丰 富 ,方剂数量 的不断增 多,人们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产生了治法、剂型等 知识。在 《黄帝 内经》中除记载一定数量 的复方外,还记录 了大量 的治法理论、制方方法、组方原则、配伍规律、配伍宜忌,以及汤、 丸、散、膏、酒等剂 型 。因此 ,《黄 帝 内经 》也为方剂学 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 了理论基础 。 汉代医圣张仲景从 《素问》、《九卷》、《胎胪药录》、《八十一难》 等前人医籍中汲取精华,并结合 自己的临床经验 ,撰写了 《伤寒杂 病论》。该书载方 首 ,这些方剂 皆因证而 设 ,立法 明确 ,组方严 谨 ,配伍精当,临床应用据证加减 ,经过长期临床的检验 ,疗效显 著 。方后增加 了煎服方法、使用注意等 内容,剂型亦较为完备。它 丰富了 《黄帝内经》中有关辨证、治法、方药的内容,创造性地融理 法方药为一体 ,明确 了证、法、方之间的辨证关系 。这不仅对临床 实践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方剂学 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 的影 响。因此 ,后世称该书为 “方书之祖 ”,书 中所载之方被称为 “经 方”,至今仍被医家广泛应用。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 出了大量经验方书 。如李当之 的 《药 方》,殷仲堪的 《荆州要方》,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与 《玉函方》,龚庆 宣的 《刘涓子鬼遗方》,陈延之的 《小品方》,释僧深的 《深师方》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