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建议项目名称中文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记忆性能
行业标准项目建议书
建议项目名称
(中文)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记忆性能测试方法
第1部分:拉伸测试方法
建议项目名称
(英文)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hape Memory Properties of Nickel-Titanium Shape Memory Alloy Part 1:Tensile testing
制定或修订
t 制定
□ 修订
被修订标准号
采用程度
□ IDT
□ MOD
□ NEQ
采标号
国际标准名称
(中文)
国际标准名称
(英文)
采用快速程序
□ FTP
快速程序代码
□B
□C
ICS分类号
77.150.50 H64
中国标准分类号
H22
牵头单位
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体系编号
32
参与单位
有研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计划起止时间
2017年1月~2018年12月
目的﹑意义或必
要性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的快速发展,对NiTi合金的需求不断增多。在标准制定方面,制定了GB 24627《医疗器械和外科植入物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加工材》、YS/T 969《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材恒温拉伸试验方法》等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NiTi合金产品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没有镍钛合金记忆性能(可恢复应变与驱动力、回复率)拉伸测试方法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仅有参考文献可以查阅,但是各个研究者给出的测试方法、试验条件不同,给出的结果也千差万别,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阻碍了记忆合金驱动件的应用。为配合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需尽快制定NiTi合金记忆性能-可恢复应变-驱动力,以统一验收标准,强化产品质量,确保航空航天、医疗器械配套产品的标准化。
本标准涉及镍钛合金的记忆性能测试试验方法,主要解决镍钛合金的单程记忆效应记忆回复应力、回复应变、回复率等性能测试。涉及记忆性能测试试验中使用的术语、测试方法、仪器、试验步骤和报告和性能参数计算方法的表征和测试。该标准的制定对记忆合金的单程记忆性能的检验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对于规范测试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性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对促进提升镍钛记忆合金品质和镍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范围和主要
技术内容
本标准涉及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性能测试方法,主要解决记忆性能测试中使用的术语、测试方法、仪器、试验步骤、报告和性能参数计算方法表征和测试。术语包括回复应力、回复应变、回复率等,试验方法涉及原理、工装夹具及计算公式等。
项目建议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国内外情况
简要说明
1. 国内外对该技术研究情况简要说明:国内外没有形状记忆合金单程记忆效应测试方法的标准。基于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单程记忆效应应用广泛,目前,该测试方法的工作原理清晰、方法可行,能够被国内各常规力学性能测试单位接受和推广,该标准的提出对于规范形状记忆合金记忆性能的测试和记忆合金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3. 与国内相关标准间的关系:没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该标准项目将补充和完善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
4. 指出是否发现有知识产权的问题:不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牵头单位
(签字、盖公章)
月 日
标准化技术组织
(签字、盖公章)
月 日
部委托机构
(签字、盖公章)
月 日
[注1] 填写制定或修订项目中,若选择修订必须填写被修订标准号;
[注2] 选择采用国际标准,必须填写采标号及采用程度;
[注3] 选择采用快速程序,必须填写快速程序代码;
[注4] 体系编号是指在各行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中的体系编号
[注5] 目的﹑意义或必要性需要填写:标准项目涉及的方面,期望解决的问题;
[注6] 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需要填写:标准的技术内容与适用范围;项目建议性质为强制性,需指出强制内容;
[注7] 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需要填写:
1. 国内外对该技术研究情况简要说明:国内外对该技术研究情况、进程及未来的发展;该技术是否相对稳定,如果不是的话,预计一下技术未来稳定的时间,提出的标准项目是否可作为未来技术发展的基础;
2. 项目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程度的考虑:该标准项目是否有对应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考虑采用的问题;
3. 与国内相关标准间的关系:该标准项目是否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该标准项目与这些标准是什么关系,该标准项目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
4. 指出是否发现有知识产权的问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