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兆申1965年<浪花搏雪>赏析
江兆申1965年<浪花搏雪>賞析
朱國良老師撰述
【圖1】江兆申,<浪花搏雪>,1965年,水墨,68.3×37.5公分。
【圖2】黃賓虹,<仿董巨山水>,1954年,水墨。
<浪花搏雪>在王耀庭文中標示此圖名為<放眼青郊>;此見王耀庭(1991),<江兆申專輯>,《藝術貴族》,18期,頁52。【圖1】,紙本設色,直式,縱六八點三公分,橫三十七點五公分。畫之上方有款:「浪花搏雪囓山根,放眼青郊處處村,安見舶樓通赤縣,空餘星火對黃昏,雲迷絕嶺神靈窟,煙罨平疇太古原,久駐不知魂魄散,淒清唯有夜啼猿。兆申並錄舊作。」並鈐有「目送歸鴻」、「江兆申印」兩印。此幅為江氏乙巳年(1965年)之作,雖離前期1964年<曳杖閒吟>僅一年之差,不過風格上卻易見有別:1964年<曳杖閒吟>如上節所述乃一派「溥風」;此幅按李蕭錕的見解李蕭錕(2002),《文人,四絕-江兆申》,臺北:雄獅美術,頁100。與筆者觀察其用筆用墨,確實近黃賓虹的手法。而之所以有如此大幅的改變,疑應與溥心畬的去世、江氏時年進入故宮書畫處工作,接受到各種不同訊息,及尋求個人繪畫的成長與突破有關。
在王耀庭文中標示此圖名為<放眼青郊>;此見王耀庭(1991),<江兆申專輯>,《藝術貴族》,18期,頁52。
李蕭錕(2002),《文人,四絕-江兆申》,臺北:雄獅美術,頁100。
在構圖方面,此幅一改先前仿自溥師慣用的馬夏「一角半邊」佈局,而採用類如北宋大山大水的全景方式。其構圖大致說來可分作上、中、下三段:上為遠景,以中墨繪有主山矗立於畫幅中央,及含淡抹的遠方群山;中有丘阜羅列及錯落幾座房舍,以稍淺於遠景主山墨色為之,表示中景;下部則用濃墨點寫分據左右之叢木,歸屬近景。由於江氏在遠近景物明暗配置得宜,且利用墨點的變化,使觀者之視線在看似紛亂的畫面中,仍能得到視線上的引導,從左下木植土石斜上畫幅右下樹梢,再由樹梢及透過正中處似樹的幾筆濃墨折往左中丘阜,繼而循嶺直上,形成一個倒S蜿蜒深入的視覺動向。
再就筆墨而論,江氏1951年的作品<空山鳴澗>,王耀庭與李蕭錕均認為受同鄉前輩黃賓虹的影響所致,而筆者和許郭璜的看法卻是傾向似溥,看法略有分歧;然將此幅<浪花搏雪>與黃賓虹作於1954年<仿董巨山水>王庭玫(2001),《黃賓虹》,臺北:藝術家,頁67。【圖2】一同參酌即可瞭然,不論在山巒丘阜形體的描寫、輪廓的勾勒,或似苔點又似遠木的亂筆,行筆用墨皆頗有幾分賓翁風韻。另畫幅右下叢木【圖3】,如再和黃賓虹1924年<設色山水>同上王庭玫註,頁57。【圖4】同是右下之木植相比對,更是可以確認與賓翁的關聯,故不僅李蕭錕將之歸諸於近黃,筆者也表認同。至於許郭璜提出此幅皴法取自董巨許郭璜(2002),<靈漚勝境-江兆申先生的文與藝>,收錄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編(2002),《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頁6-21。,筆者以為亦確然如此,因黃賓虹用筆多得之董源,遂此幅以最近之風格淵源來說,仍是較易與賓翁相連結。
王庭玫(2001),《黃賓虹》,臺北:藝術家,頁67。
同上王庭玫註,頁57。
許郭璜(2002),<靈漚勝境-江兆申先生的文與藝>,收錄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編(2002),《嶽鎮川靈-江兆申書畫藝術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頁6-21。
【圖3】江兆申,<浪花搏雪>,1965年,水墨,局部。
【圖4】黃賓虹,<設色山水>,1924年,水墨,局部。
因江氏此幅擬似賓翁筆墨,所以在設色方面為掌握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特點,祇於近景左右下方叢木、遠景主山及主山後方群山略施花青,中景丘阜與房舍則以赭石帶過,致全幅呈現一股既蒼鬱又清朗之氣息。
另此幅尚有一個重點,即是在1994年時江氏於畫幅的裱綾上加註:
詩成于戊戌年春,時正執教于蘭陽,所居近海,日夜聞海潮音,故命之曰靈音別館。次年遷臺北,居龍泉街,有丐得青山補畫屏句,更名丐山樓,所居本樓屋也。辛丑又遷濟南路,屋脊仰可闚天,遂名小有洞天之室。癸卯秋,葛樂禮颱風肆虐,屋似覆舟,通衢若海,堂上積水,久漚不去,乃更靈漚館焉,漚讀平聲,暗含莊子海客狎漚事,畫則成于乙巳,時已稱靈漚,再更寒暑三十六年,往事歷歷如見矣。甲戌兆申。
其文不但說明畫上所錄之詩乃江氏昔日舊作,同時也交代了江氏來臺之後居所遷徙情形,與解開江氏齋館命名由來,省去筆者與後人費心搜尋查證,及避免有如姜一涵錯誤解讀「靈漚館」之義此參酌第三章第二節或見姜一涵(1996),<江兆申成功三要訣-看的準、走的穩、落手狠>,《美育》,77期,頁35。,是屬十分難得與珍貴的一份史料。
此參酌第三章第二節或見姜一涵(1996),<江兆申成功三要訣-看的準、走的穩、落手狠>,《美育》,77期,頁3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