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年 年
第 2 页
第 3 页
远行者和离家 出走者 的小说
《小说极限展 》导言
在此 ,我试 图展示 中国小说写作 的诸种可能性
陈希我 ,他从 肉体 、从物质 出发追究我们 的灵魂 ,由此他为 中国小说
探索一种崎岖艰危的精神 向度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中国人和 中国的小说家们猝然遭遇消费的时代 ,
肉身华美丰肥 ,它几乎覆盖一切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 留给我们 的重要遗
产是 “饥饿 ”的主题 ,历史的、肉体和精神 的饥饿 ,而九十年代文学 的重
要主题是 “饕餮 ”,肉体和物质是这一时期文学 闪闪发光 的主角 ,新 的经
验令人炫 目、令人震惊地印证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
我们 当初显然没有料到会如此之快地感到厌倦和麻木 ,肉身沉重 ,吃
饱 了的肉身更为沉重 。如果说 ,八十年代 的 “饥饿 ”主题最终推动 出莫
言、阎连科那样盛大激越 的感官世界 ,那么九十年代 的 “饕餮 ”竟很快 昏
昏欲 睡,似乎力必多 已经耗尽 ,但筵席迁延不散 。
陈希我使 “饕餮 ”的主题获得新 的方 向和力量 ,他 的策略惊人地 简
明,他就是 向所有饕餮者发 问,问到底 :有意思吗 ?有意义吗 ?在这红尘
滚滚 的俗世 中我们如何梦想天堂又如何身陷地狱 ?
但陈希我 的质 问空无依傍 ,他在假扮上帝 。而上帝 ,对我们来说根本
不存在 ,因此他面对 的人群不知何为罪也不知何为罚。
文学 的艰难和寂寞令人沮丧 。一个小说家 ,当他想象和规划人 的
命运 时,他并非随心所欲 ,他必定怀有关于人 的某种根本信念 。对小说 中
的人物 、对小说之外的读者 ,这种信念如 同空气 、水 ,如 同大 自然 ,是一
切得 以发生 的条件 。如果这种信念不存在 ,命运就无从谈起 。中国的小说
家们在书写 “现实 ”时讲 了无数故事 ,提供 了无数细节和姿态 ,但是他们
却无从表现命运 ,他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
换一种说法 :如果仔细观察有关 当代生活的中国小说 ,你会发现 ,那
第 4 页
些故事里基本上没有死亡 ,大地 阳光普照 ,死亡 的阴影全消 。即使是一个
人物死去 ,这也仅仅是一个错误 ,一个偶然 。小说家们如 同司机 ,他和大
街上千千万万 的驾车者一样 ,把死亡理解为意外 ,它不能对我们风驰 电掣
的飞奔构成疑 问。
没有死亡 ,当然也就没有命运 ,有 的只是津津有味 的利害得失 。死亡
的缺席 ,表 明中国小说家缺乏对生活和生命提 出根本追 问的意愿和能力 。
当然 ,如果把小说家放 回人群 ,我们就会看到 ,他们 的无能反映着更为广
大 的荒凉 ,生命正在被消费,生命并未成为思考和追 究的对象 也许深
邃 的焦虑在人群 中隐约涌动 。但是 ,这种焦虑是无名 的、无形 的,它找不
到语 言,我们 已经失去或者竟从来没有过关于生命之终极 的普遍 的、深入
人心的概念 、象征、表意系统 。
这就是小说家 的困境 ,生命 的意义疑难在我们 的思想 、文学传统 中和
我们 的 日常经验 中都未经深思熟虑 ,小说家要在荒野 中搭盖房屋 ,没有砖
瓦厂、建筑 队、工程师 ,他甚至不敢肯定这幢房屋将会有人来住 。
所 以,我理解 陈希我那种艰难 、偏执 ,有时是枯燥 的努力 ;我赞叹须
一瓜 的机智 。我在此选择 了她 的 《 ,谁打出了电话》和 《蛇宫》,这
大概是她仅有 的未能在文学界广受称道 的作 品。但这 恰恰证 明了我们的编
辑和批评家们有 多么狭 窄 ,他们完全不 能理解混杂 的风格 ,除了平滑 的
“写实”,中国的小说容不下古怪突兀、疯狂喧哗,好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