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资料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doc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资料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三年级资料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富源县十八连山镇鲁依小学 黄跃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审定2013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师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电影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左数起小明排第3,从右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3.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简单数据入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教学例1。 方法一 1.情境引入 师谈话:学校发了一份通知,(课件出示:通知)学校准备举行运动会,要从三(1)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这是报名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表格。) (1)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9人)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8人) 提问: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9+8=17(人) (2)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提问:仔细观察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与“重复”相近的意思。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得出。 9+8-3=14(人) 8-3+9=14(人) 9-3+8=14(人)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精彩,报名参加学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生:14人。) 【设计意图】 借助学校每年举行的运动会,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产生求知的火花,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是——“重复”,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办法的欲望。 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站到相应的位置。 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