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唐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奥赛实验班)
PAGE
14 -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4 页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4 页
2018年高一奥赛实验部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人名中的“之”
孟昭连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 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竟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赵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文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
B.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
C.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河北省黄骅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边塞诗教案新人教版.doc
-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
-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专题45实用类文本考点之一文本的类型、特征及阅读步骤(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作文审题立意_提教案新人教版.doc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赏析训练04(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专题14特点概括(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怀古诗教案新人教版.doc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专题48实用类文本考点之四选择题解题技巧(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海南省海南枫叶国际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五抢分点一文言文断句讲义(含解析).doc
-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赏析训练05(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 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段教学质量监测试题.doc
-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 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