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四库全书》 与中国文化 司马朝军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总    序 进入新世纪,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的共识之一, 就是要着力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 共识的形成, 是以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的理解为基础的, 以对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发展 的新趋势的分析为背景的,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 任务为目标的, 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确立 “以人为本” 新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育创新的首要之义就在于, 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要与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 努力造就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这些要求, 高等教育不仅要实行教育理论和 理念的创新, 而且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特别要注重 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 形成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 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 形成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 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又能体现和反映高校优秀的办学特色、 办学风格和办学传统的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创新的这些措施, 必然提出怎样对传统意义上的以 “学科”、 “专业” 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结构进行整合, 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通 识” 教育相兼容和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 “专”、 “通” 关系问题, 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 至 于与 “专业” 教育相对应的 “通识” 教育的思想, 出现得更早些。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就有与 “自由” 教育相联系的 “通识” 教育的思想。 这里所讲的 “通识” 教育, 通常 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 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的 人格与学识、 理智与情感、 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 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曾经经历过时以 “通识” 教育为主、 时以 “专业” 教育为主, 或者两者并举、 并立的发展时期。 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早期的高等教育似倚重于 “通识” 教育。 随着经济、 科技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等教育也相应地细分 为不同学科、 专业, 分别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专业” 教育的比重不断增大。 20 世纪中叶以来, 经济的迅猛发展、 科技的飞速进步、 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 使学科之间 更新频率加快, 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 “专才” 与 “通识” 的需求同在。 但是在总 体上, “通识” 似更多地受到重视。 这是因为, 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 应该具有 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应该具有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广博的知识层面, 应 该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流能力。 显然, 仅仅依靠知识领域过窄的专业 教育, 是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一度划分过细, 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素质教育薄弱, 人才的 社会适应性多有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民 1 《四库全书》 与中国文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 对人才的规格 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划分过细的专业教育易于造成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经济 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 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 继续 走划分过窄、 过细的专业教育之路, 就可能出现一方面人才短缺、 另一方面就业困难的 严峻局面, 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将使我国高等教育陷于困境。 我国教育 界的有识之士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已经深切地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 教育部前几年 就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推出了经大幅度修订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 使本科专业种 类调整得更为宽泛些。 各高等学校也在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研究和修订教学计 划, 改革教学内容, 努力使专业壁垒渐趋弱化, 基础知识教育得到强化。 这些都将有利 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涉猎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 增强适应能力,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 “通”、 “专” 关系的处理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