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64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新人教版选修4.ppt

高中历史64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新人教版选修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分析引导 1、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如李四光两次否定“洋神话”,而牛顿之前许多科学家如胡克、哈雷、惠更斯等人的科学研究已经很接近万有引力规律,但是,他们由于囿于传统观念,离真正的科学发现仍隔着一层关键的“窗户纸”,牛顿则在“巨人的肩上”大胆创新,做出了辉煌的科学发现,爱因斯坦则大胆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创立了相对论。 2、正确的科研方法: ①独立思考是科学创见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思维的必备品质。 ②重视实践调查,考察(李四光),归纳总结(牛顿),理论分析(爱因斯坦),科学实验以及实践调查,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科学家基本的方法。 ③坚持不懈勤奋探索。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3、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杰出科学家无一例外的生活简朴,看轻物质享受,淡泊名利,有自知之明,对自身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有关注国家民族、全人类生存,兴衰的强烈责任感,以工作为快乐,以成功为享受,如爱因斯坦的快乐主张就很有代表性。 4、艰苦奋斗的精神。 据爱国斯坦夫人说,她的丈夫在思想是极其愿意遵守秩序的,但在日常生活上,他倒愿意“随便”而不想受到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他给自己订了两条规则:一条是不要任何规则;另一条是不受任何人意见的支配。 爱因斯坦确实是一个极其懂得享受快乐的人。他的快乐主张便是一种很好的哲学,也许还要胜过他那著名的“相对论”呢。因为他的快乐很简单,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获取;他淡泊金钱名利和礼赞,可是他能够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可以从小提琴确实占据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什么事能比小提琴更使他感兴趣的呢? 牛顿则终身未婚,把生命完全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 三、对我们教师的警示: 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杰出科学家在青少年时代大多表现平庸、成绩平平,甚至遭遇过老师的冷嘲热讽的否定,遭遇过退学、开除,类似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这使我们当教师的大跌眼镜。 杨启亮先生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从关系学生成长这个角度来说,是很深刻的。 牛顿一生成就的基本格局是在1665-1667年,避居分村时期,即23-25岁之间奠定的;爱因斯坦则是在26岁,说明一位科学家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是在青少年时代,即中小学阶段,由此可见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是何等重大! 简单地说,我们广大教师都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即“爱才之心”,关键的问题是还要有“育才之法,识才慧眼,容才雅量。”要有正确的成绩观,要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 陶行知写过一首打油诗:“糊涂先生”,说的是,当你的学生成了瓦特了,爱因斯坦来看老师,老师说,原来你就是瓦特,你就是爱因斯坦。 陶行知认为,这样的教师就是糊涂先生。 陶行知认为聪明的老师是,当你教学生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中有瓦特、有爱因斯坦。 *  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显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甚至担心他是个低能儿。 * 我怀疑刚三十岁出头的杨振宁先生,当年若不在普林斯顿大学,而在中关村原子能所就职,能否脱颖而出、名满天下,该打个大问号! 1、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2、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好独立思考。 3、人应该自信自尊自强,而不应该自卑自暴自弃。 爱因斯坦启示—— 1896年,爱因斯坦正式成为一个无国籍的人,并考进了联邦工业大学。大学期间,爱因斯坦迷上了物理学,一方面,他阅读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赫兹等人的著作,钻研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马赫的力学,并经常去理论物理学教授的家中请教。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去物理实验室去做实验,迷恋于直接观察和测量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仍然不是“好学生”:曾被数学教授称为“懒狗”,曾因做实验出事故受到处分,还曾被物理教授认为不适宜学物理而应当改行。大学毕业时几位同窗好友都留校当了助教,他却因得不到教授们的赏识而遭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命运。这种种亲身经历,使爱因斯坦对教育的总体印象一直不佳。正因为如此,成名后的爱因斯坦通过自身的体验和长期的观察,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点。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是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他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而所谓“和谐的人”,按照他的思路,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