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综合栽培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学报.PDF

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综合栽培技术体系-麦类作物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18 卷第 5 期 . 18  . 5 麦类作物 V o l N o 1998 年 9 月 TR IT ICA L CRO P S Sep tem b er , 1998 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 9 000 k g 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任德昌  王法宏  王旭清  赵君实      蒋顺国   ( ) ( )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济南 250 100     山东省潍北农场 摘 要 通过近年来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 9 000 k g 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得出: 施足基肥、培肥 地力是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 9 000 k g 的关键; 因地制宜选用高产 良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每公顷 产量超 9 000 k g 的基本保证。初步认为, 在 目前生产条件下, 选用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创每公顷9 000 以上产量较种植大穗型品种更为稳妥; 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 120~ 180 万 2 , 大穗型品种以2 10~ k g hm 240 万 2 为宜; 总施肥量以每公顷施纯氮 270 、 187. 5 、 2 10 为宜, ∶ ∶ 的施肥 hm k g P 2O 5 k g K2O k g N P K 配比为 1 ∶0. 7 ∶0. 8; 重施拔节肥, 补施挑旗肥。全生育期浇四次水; 生育后期以延长功能叶的有效光合 时间、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穗重为主攻 目标。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技术体系; 土壤肥力; 品种; 群体动态 ( )   进入 90 年代以来, 山东小麦生产获得了连 9 000 k g 的高产地块分析 表 1 , 耕层土壤养 年丰收, 大面积每公顷产量在 7 500 k g 以上的 分含量为有机质 1. 2%~ 1. 54% ; 碱解氮 9 1~ 高产单位已屡见不鲜。在摸清每公顷产量在 7 120 ; 速效磷 27~ 111 ; 速效钾 85 m g k g m g k g 500 以上小麦的生产条件、配套技术及高产 ~ 154 ; 速效锌 0. 5 以上, 较每公 k g m g k g m g k g [ 1 ] 潜力的基础上, 全省许多高产单位继而对每公 顷产量 7 500 k g 小麦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 。 顷产量超 9 000 k g 小麦的土壤条件、品种特 土壤理化性状较好, 耕层土壤容重为 1. 13~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