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结論与建议.PDF
都市空間規劃與生活方式之研究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美國早期的都市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瞭解都市化對
都市生活影響的一些表徵,包括大量的人口、差異化的個體、高人口密度,
以及有別於鄉村的都市生活面貌,例如冷淡、拘謹、膚淺、利益導向、理
性的社會情境等。由於台灣的大都市快速都市化的趨勢讓社會整體進步與
發達,但大都市的意象不免讓人感到冷漠、疏離與隔離,此是否誠如過去
西方的都市社會研究結果一般,源於都市空間會影響都市人的生、心理狀
態,此引發本研究進一步探究之動機。觀察台灣都市社會的現象後發現,
遷居至都市生活的人們可能如過去研究所指出,受都市環境的刺激而產生
心理層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並經由外顯的生活方式再直接反應,並作用
於都市空間的形體,影響都市空間的面貌與空間課題的產生例如鄰里公共(
政 治
大
空間的私有化、巷道中人車爭道的景象、鄰里空間關係的消失…等) 。有鑑
立
於過去以都市空間規劃為研究主軸之文獻,顯少有學者直接將「生活方式」
學
與「都市空間」兩大議題做關聯性的探討,而台灣早期 60 、70 年代的都市
國
社會學者,曾以社區凝聚、社區發展、社區意識或是鄰里關係進行討論,
‧
但時至今日此類的研究亦顯得零星且分散。因此,釐清都市空間與都市人
‧
生活方式之相互關係,除了可據此研擬都市空間課題解決之道,亦可提出
N y
a
相關的實體與非實體都市空間規劃建議,此將對於因應高度都市化發展之
t
t i
i
走勢、對擴展現行研究領域、為都市空間規劃注入新思維等觀點來看,皆
s
o r
n e
可確立出本研究之研究價值。
a v
l i
C n
因此,本研究擬從都市化的角度出發,首先回顧都市社會學中,芝加
h U
engchi
哥學派 Wirth 等人對都市化社會生活之理論及相關社會心理學的論述,並
瞭解現今都市空間與生活方式議題之研究面向。而後,以此為依據分析並
比對台灣都市化社會( 以台北市為例)特有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以及推演出
都市空間中潛在與生活方式相關的都市空間課題的面向,並據此做為第四
章設計問卷之參考。接著,針對台北市居民進行問卷抽樣 (大安及士林兩
區 ) ,並以敘述性統計分析與SEM 結構方程模式歸納問卷結果,回應研究
假設與驗證都市空間與生活方式的關聯。最後,參照實證結果研擬重塑都
市空間新風貌之目標與對策體系,做為提昇都市空間品質與生活品質之建
議。最後,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