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民间艺术形式和其发展趋势.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川民间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趋势 文/林学斌 吴川自隋朝建县以来,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自古文化 比较发达。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吴川的各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不断在“推陈出 新”!只是到了“文革”时期,才偃旗息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 着党的各项文艺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活动已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如 梅录、黄坡等地近年闹元宵,就以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品种之多、 团队之众,技艺之高而闻名于世。 吴川闹元宵活动内容非常丰富,除有花街、车色、地色、荡千秋、 彩楼、花塔、擎八宝、摆罗伞、烧花炮、响八音、打十番、舞狮、游 龙、舞貔貅、叠罗汉、唱木偶、弹木鱼、打陶鼓、演大戏、吹长笛、 放烟花、吊花灯、展彩塑等传统项目外,并且还有独具一格的“泥塑、 花桥、飘色”最具特色的“吴川三绝”。这“三绝”起于何时?现在 分别作一些介绍: 一、泥塑的起源 据《吴川县志》记载:梅录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 (公元618 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徒而来,佛山石湾精湛 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 1 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 工也来捏泥人凑热闹。这就是吴川群众性泥塑活动的起源。明朝洪武 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民间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于是, 梅录头村的群众例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 塑。造型是: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形象非常丑陋。结果 触怒了官府衙门,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制作这套泥塑的作者 灵机一动站出来解释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稳乾 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有何不好?”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 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 “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 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 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哪吒 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关公 夜读》、《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今天已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的 《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学雷锋做义工》 等多样化题材。 “泥塑”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篾制作的也不能转动的“死泥塑”, 现在有的群众创造性地搞出了“活泥塑”,只要轻轻按一下机关,泥 塑的“书生”就会吹箫弹琴,又会启步运行:“公主”既会眉来眼去, 又会翩翩起舞;“侍从”也跟着擎起罗伞,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 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 便”来,动感十足,令人捧腹。 2 二、花桥的来历 梅录“花桥”由来已久。古时,与梅录只有一江之隔的隔海村群 众每逢正月十五便纷纷踊到镇内庆赏元宵,镇内群众晚上也成群结队 去隔海村看烧花炮,但两岸群众来往都得靠小船摆渡,十分不便。到 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元宵节,隔海村有兄弟俩,兄名吕广,弟叫吕尤, 决意为两岸的居民搭一座桥,兄弟俩就地取材,把梅录镇内所有卖猪 肉摊挡的肉台统统搬到河里,加上竹木铺排,搭成一座桥。桥头两侧 还摆满鲜花,让人们平平安安欢欢快快地过往庆赏元宵。游客对这座 节日“应景桥”十分赏识,纷纷赞不绝口。隔海村群众从此得到启发, 次年元宵,他们便租用数十艘木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桥面 盖上拱篷,篷内装上彩灯,两旁点缀鲜花,称谓“花桥”。就这样, 积年成习,搭花桥,逛花桥便形成一种传统风俗传承下来。 花桥两旁挂满各种鲜花供游客采撷。相传谁摘了白花回去就会添 个白白胖胖的男孩,谁想抱“千金”就摘朵红花在手。桥头两侧还挤 满摆卖茹菇、生菜的小贩,据说买茹菇的可添男丁,买生菜的可生财 有道,招财进宝云云。 三、飘色的“演变” 据说吴川“飘色”是从番禺沙湾传来的。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 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人物只靠 一根看不见

文档评论(0)

aa1509082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