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概 述
广西医疗卫生事业 ,历史悠久 。考古证实,广西土著先 民很早就使用砭针 、陶针 、骨针治病 。
年贵县 (现贵港市 )罗 泊湾汉墓 出土 枚绞索状针柄 的银质针灸针 , 年武 鸣县马头乡
出土两枚西周至春秋时期 的青铜浅刺针 。晋代葛洪 《肘后方》及宋代周去非 《岭外代答 》,均记载
有壮族 先 民使用针灸治疗 “热瘴 ”的方法和针刺治病 的经验 。唐代 以来 ,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 内
经 》、《伤寒论 》、《金 匮要略》、《本草纲 目》等相继传入广 西,中医 阴阳五行、四诊八纲、经络学说、
中药方 剂 等基 础 理 论 和 治疗 技术 ,逐 步广泛 应 用 ,在 防病 治病 和 养生 健 身 中发挥 重 要 的作用 。
宋庆历年 间 ( 年 ) ,宜 山推 官和 画工 在 宜 山解 剖 尸体 具 ,绘下 《欧希范五脏
图》,这是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 的人体解剖 图。明末清初 ,广西壮医在针灸学、卫生防疫、医
疗 临床 、药物学等方面 ,已略具雏形 ,以后又逐渐创造 了许多验方、秘方和角疗 、针挑 、陶针等医
疗技术 。壮 医望诊 、脉诊 、 甲诊等医疗技术 已普遍应用 。
广西历代名医辈出,汉代董奉,宋代张隐居,明代舒刚、舒谧 ,清代王维湘、程兆麟 、程炳珍、
俞廷举、谭祚延、黄元基、黄道章、程士超、黄周、谢济东、唐式谷、陆兰溪、路顺德、屈遵德、梁廉
夫、陈颐元,太平天 国黄益云、黄惟悦、肖性忠、李俊 良,民国时期许瑞芝、陈务斋、罗兆琚等,他
们各有专长 ,著书立论 ,成为各个 时代 医学界 的名流学者 。
清 同治元年 ( 年 ),美 国南方基督教浸信会 (美南浸信会 )牧师兼医生纪好弼到梧州设
讲 堂传 教 行 医 。光 绪 九年 ( 年 )纪好弼在梧州竹椅街开设西医诊疗所 (西医医院),是广西
首 家 西 医 医 院 。至 光 绪 二十 九年 ( 年 )该 会 又 在 梧 州 创 办 思达 医 院 。光 绪 十 二年 (
年 ),基 督教圣 公会美 国传 教士兼医生柯达 夫妇 ,在 北海 建立 西 医 院 普 仁 医 院 。宣 统 元 年
年 ),梧州 思达 医 院美籍护 士长 苏慕华创 办广 西第 一所护 士学校 。民国 年 ( 年 ),
广 西建 立 第 一所 公立 医 院 省立 梧 州 医 院 。 民 国 年 至 年先后建立梧州 、南宁、桂林医
药研究所 (实为中医学校),民国 年 个 所 合 并 成 立 南 宁 高 级 中医职 业 学 校 。该校 为 当时全
国少有 的公立 中医学校之一 。民国 年广 西省政府 在 民政 厅设第三 科 (民国 年 改 为 省 卫 生
处 )主管全省卫生行政工作 ,民国 年 省政 府 设卫 生委 员会 ,筹划全 省卫 生 设计 工 作 ,省 以下
划分卫生区,设卫生事务所 ,卫生 区设 中心卫生院 (省立 医院);县设卫生 院,区设卫生分 院,乡
镇 设卫生所 ,村街有卫生员 。以后逐步成立广 西制药厂 ,广西卫生试验所 ,广 西省公共卫生人 员
训练所 ,南 宁 良庆 乡麻风村 ,医疗 防疫 队,省立 医学 院 ,水岩坝卫生 院,宾阳县 日本住血 吸虫病
(解放前的名称 )防治所,南宁、梧州、桂林、百色助产护士学校等医疗卫生机构。许多县、乡、村
中设有 中医诊所和中药堂店 。据 民国 年统计 ,全省共建立 所乡 (镇 )医务所,绝大多数有
中医药 人 员负 责医疗 卫生 和 防疫 工作 。当时广 西基 层卫 生 组织 比较健 全 ,受 到 国际联盟 来华 南
执 行 防疫 任 务 的官 员 法 兰 斯 耐 脱将 军 的好 评 , 民 国 年 至 年 ,广 西被 国家 卫 生 署 暨 战 时
“国联防疫委员会 ”评为卫生模范省,载入 “国联”年报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