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疗 ④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单发的下肢负重关节,关节破坏严重而又比较年轻,需要从事行走或站立工作的患者。 ⑤关节成形术适用于疼痛严重,关节破坏严重的老年人,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比较可靠。如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可致髋臼底部骨折或股骨头软骨骨折,破坏了髋关节的完整性,愈合后形成创伤性关节炎,或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若不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必将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①损骨血凝型: 治疗 主症: 骨骱疼痛,痛势剧烈,似同针刺,固定不移,动则加剧,功能受限,少气自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紧。 主症分析《杂病源流犀烛》曰: “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一处,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由暴力或扭捩、闪控,或慢性劳损过度,致筋损骨伤,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故骨骱疼痛,痛势剧烈,刺痛有定处;损伤后伤血耗气,故少气、自汗,血瘀停滞,则舌有瘀斑,脉弦紧。 治疗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3g,川弓6g,桃仁9g,红花6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五灵脂6g,香附6g,牛膝9g,地龙6g。 加减: 若久痛不愈而下肢麻木者,可加地鳖虫、乌梢蛇、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若筋脉拘急,僵硬不适,可加五加皮、伸筋草;若肢体沉重加苍术、薏苡仁、防己以祛除湿邪。 ②肝肾亏虚型: 主症: 关节酸痛,活动受限。绵绵不休,夜重昼轻,面色无华。 治疗 偏于阴虚者,常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偏于阳虚者,伴精神委靡,神疲气短,手足不温,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主症分析: 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充盈,则筋骨劲强,关节滑利,运动灵活。肾虚则精少髓空,脉络失和,骨失荣养,致关节疼痛、僵硬。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则手足不温,面色苍白;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故小便清利;其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属于阳虚的外候。 治疗 阴虚生内热,故现咽干烦热之证。 治法: 补肾壮骨,益气活血。 方药: 固肾健步汤。 熟地30g,狗脊20g,川牛膝20g,木瓜18g,制马钱子2g,当归30g,白芍30g,醋延胡索15g,甘草9g。 加减: 寒胜痛剧加制川乌、制草乌各9g;湿胜重着去熟地,加白术、薏苡仁;风胜明显加青风藤、独活;有热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病久者加蜈蚣、全虫;气虚加黄芪;肾阳虚者加淫羊藿、杜仲。 ③外邪客犯型: 主症: 治疗 多有受寒湿病史,腰膝冷痛,局部沉重,自觉发凉,得温则减,遇阴雨加剧,关节活动受限,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缓。 主症分析: 多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致寒湿停留,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畅而成本病。如寒邪甚于湿邪,则腰膝冷痛明显;湿邪甚于寒邪,则重着明显;天气阴雨时寒湿更盛,因而痛势增剧;寒湿内阻,邪淫肌肉筋脉,则身重困倦;寒湿内停,阳气被遏,则舌苔白滑,其脉沉为寒邪内盛之征,脉濡缓为湿邪内盛之象。 治疗 治法: 散寒祛湿,温经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9g,防风9g,细辛3g,当归12g,芍药9g,川弓9g,干地黄9g,牛膝9g,人参9g,茯苓2g,桂心6g,甘草6g。 加减: 寒邪偏重者,加制附子以祛寒;湿邪偏重者,去地黄,加苍术、薏苡仁以祛湿;关节变形,肢体拘急者,加白花蛇、乌梢蛇以舒筋通络。 创伤性关节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症状。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同骨关节炎相似,所以文献中单独报道本病者较少。 治疗 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与骨关节炎相同,故不重复文献综述。 (2)综合 ①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如何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针刺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给予一定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来调整机体的功能,或刺放淤血,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的措施。灸法则是采用艾绒等各种药料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温热的刺激,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灵枢·官能》说: 治疗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宜浅,刺速出针,寒证当留针,阳气虚不能上升用灸法,络脉瘀血用泻血法等,引起经络系统的强烈反应,既可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又可益肾养血、强筋壮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的作用可引起体液、血液、淋巴液、营养物质循环加快,组织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