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玄学十日谈高峰 等.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目    录 第一日   名理、玄言和风度  ——魏晋玄学的成因、发展及其特点 (1) 第二日   从“九品中正制”到《人物志》  ——一种阴阳五行的人物分类学说 (28) 第三日   得“意”忘“象”  ——王弼融通《周易》《老子》的玄学体系 (49) 第四日   枉入红尘的“逸气”和“弃才”  ——竹林玄学及其名士风流 (74) 第五日   适性逍遥  ——从裴 的“崇有”论到郭象的“独化”说 (103) 第六日   《易》外别传  ——管辂与《周易》数术学 (121) 第七日   “空”“无”之辨  ——魏晋之际佛教对玄学的发展 (139) 第八日   “言不尽意”和“寄言出意”  ——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中的玄学情调 (163) 第九日   “玄一”之道  ——魏晋玄学和道教仙学 (200) 第十日   “自然”和“名教”  ——魏晋玄学中的儒学因素 (219) 第一日 第一日 名理、玄言和风度 ——魏晋玄学的成因、发展及其特点 高  峰 提起魏晋玄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魏晋风度”;眼前浮现的 不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雅人风致,便是一往情深、酣饮啸咏的风流 情性。然而“魏晋玄学”素来被看作是一种“玄远之学”;当时一部分 “玄学名士”孜孜 、殚精竭虑于语言的提炼和概念的辨析,对中国 古代学术思想日后的发展无疑有着更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与俊逸 不群的“风度”和清言疏脱的“玄思”这些表面现象有所不同,魏晋玄 风的形成实际上和当时的现实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先 从三国时代的政治制度谈起,对魏晋玄学的成因、发展及其特点作一个 整体的概观。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这事件,既标志着一个大一统帝国在文化精神上的真正确立,同时也 暗示了注重礼乐教化的儒家思想将在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大一统局面中承担 起重大的历史使命。在以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儒士们一面注意对诸家之学 的吸收会通,一面重视自身思想体系的构建,遂对两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1 玄学十日谈 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汉人在事功方面是伟大的,儒家思想对于两汉 政治正面的贡献也是卓然而不可磨灭的。然而汉人过于实际的政治兴趣也妨 碍了他们在理论思维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从两汉诸儒到那位因崇尚神仙而特 具神秘色彩的淮南王刘安,在建造各自的理论体系时,都没有能够全然摆脱 素朴、具体的“元气论”的影响。 东汉末年,儒家前此建立起来的道德准则、伦理规范逐渐变为教条,成 了名副其实的“名教”。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败和地方察举制度的腐化,“综 核名实”——考究一个人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职位、名号是否相符——成了 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汉末魏初,起于实际政治需要的对名实问题的探 讨,不期然地将重心转向了对概念本身进行分析的“辨名析理”。于是,在 公元240年的“正始”之初,道家思想借助名理之学的研讨以新的形式重新崛 起,被时人冠以“玄学”的名称。至此,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在理论思维方 面出现了关键性的飞跃,这对日后同化印度大乘佛学以及两宋诸儒重建理性 的“道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从“综核名实”到“玄远之学” “名教”云云,其实际的意思是因“名”而立“教”,其中包括了政 治体制、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属于“文教”制度的内容。所谓东汉以 名教治天下,即指东汉的政策、制度均是建筑在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