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发疹性毳毛囊肿.ppt
检查 组织病理: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囊肿壁薄,衬以复层鳞状表皮,颗粒层变薄。囊壁可含终期样毛囊结构。其最具特征的表现为毛囊横面可见多发性毳毛。 发疹性毳毛囊肿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eruptive vellus hair cysts 类别 皮肤科/皮肤肿瘤/表皮肿瘤 ICD号 L72.8 概述 发疹性毳毛囊肿(eruptive vellus hair cysts)1977年由Esterly等首先报告。呈常染色显性遗传。像表皮囊肿一样,发生于毛囊漏斗部。其最具特征的表现为毛囊横面可见多发性毳毛。手术切除治疗。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病因还不明。 发病机制 常染色显性遗传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呈淡黄到淡红褐色小丘疹,直径1~2mm,有些丘疹表面结痂或呈脐窝状。好发于胸部,有些亦发生于四肢和躯干。皮损亦可限局于面部或呈播散性。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数年后可自行消退。本病可与其他皮肤损害伴发,如多发性脂囊瘤,毛囊多毳角栓病,先天性厚甲症等。 并发症 多发性脂囊瘤,毛囊多毳角栓病,先天性厚甲症等。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 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囊肿壁薄,衬以复层鳞状表皮,颗粒层变薄。囊壁可含终期样毛囊结构。其最具特征的表现为毛囊横面可见多发性毳毛。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皮损特点,组织病理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手术切除治疗。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名词解释 在躯干部,特别是胸部出现有脐窝的小丘疹。呈毛囊性丘疹,直径约1~2mm,可有结痂,无自觉症状。真皮中部有一囊性结构,囊中可见毳毛,囊壁凹陷而形成毛囊样结构。该征见于儿童及青年,病程数年内自行消退。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不消退者可手术切除或电烧灼。 综述 重要病理改变:a 囊肿位于真皮中上部,b 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c 囊内有环状排列的角质物及多少不一的毳毛。 一般病理改变:a 囊壁有时出现静止期毛囊结构及附着于囊壁外侧的立毛肌,b 囊壁也可与表皮或毛囊漏斗部相连,c 囊壁破溃后能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囊壁消失,但可残留毳毛。 病理鉴别诊断:多发性脂囊瘤:囊肿不规则,囊壁易发生折返,囊壁内缘细胞呈小乳头状,可附有皮脂腺结构。 临床特点:a 皮损常发生于青少年,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患者,b 皮损为直径1cm~3cm 的毛囊性丘疹,呈红、棕、灰及兰色,发生在前胸、腹部及四肢,也可见于面、颈等处,c 如有多发性损害,称发疹性毳毛囊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易并发多发性脂囊瘤,小棘毛壅病及先天性厚甲等,d 无自觉症状。 病理 时常真皮中部见一囊性结构,囊壁为鳞状上皮,囊内含有板层状角蛋白以及多少不等的毳毛横断面或斜切面。有些囊壁凹陷而形成毛囊样结构,有些囊肿可见静止期毛囊。如囊壁破裂,可引起异物反应。结痂和脐凹下方的囊肿见与表皮相通,由此排出其内容物,或因肉芽肿性浸润而部分被破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