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修海林.pdfVIP

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修海林.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a 文化哲学丛 修海林 著 古乐 的沉浮 山 东 文 艺 出 版 社 文化哲学丛书 古乐的沉浮 -一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 修 海 林 著 关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 山东 省 新华 书 店发 行 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关 850X1168毫米32开本 10.75印张 2插页 234干字 1989年1月第1版 1997年 6月第2次印刷 印数 1773-4772 ISBN 7- 5329- 0223- 4 I·197 定价12.90元 再 版序 言 对待一本书的再版,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它原有的面貌。对 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过丢的已经成为 历史、成为学术史上的既有成果。所以,本书的再版,除了对 初版作必要的校勘,也就不作其他的改动了。 这部书稿,是我的第一部音乐史专著。一位学生说:“读了 这本书,才知道修先生曾经年轻过。”大概我的文章过于老成的 缘故。其实还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许多没见过面的同行,读 我的文章,都以为是一位老先生所作,直到开会见面才知想错 了。这种情况持续了许多年。其实,我是很乐于接受这个 “曾 经年轻过”的评价的。即使是看到今天的年轻学子,不少人染 上 “后现代”之症,建构起一套令人难懂的 “话语系统”,我还 是要努力、也确能看懂许多本不必如此表达的意思,以证明自 己还有 年“轻”的一面。我想,能跟上学术的发展,接受新事 物、思考新间题,甚至因了学科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提出新的 概念,这样的 “年轻”,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但是,作为一个 曾经 “年轻过”的人,多少年来,也确实看到在一阵阵的学术 新潮流中,有多少 “新成果”很快就成了学术发展中的废弃物, 造成一种生命的浪费。所以.,一时之 “新”,若没有老老实实的 学术积累作为支持,很快就会衰老消亡,这是不能不引以为戒 的。 为什么要在这 “再版序言”里写这些?这是因为,我想读 这再版之书的,会有许多青年学子,谈这些体会,或许对他们 有好处。如果有人间我:“从你现在的学术眼光看,这部书有没 1 有你不满意、或者说是后悔的地方?”我会说:“古‘之圣贤,未 有不由悔而成者’,何况学问乎?’’ 不过,就这本书而言,当然 有可悔之处,但更多的是庆幸。这 “可悔”的和 “庆幸”的,都 有其必然的一面。为什么这样讲?我个人的体会是,每一个年 轻的学子,在 “立言”之初,不可能不受到当时学术界被普遍 认同的成果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你的师长一辈的学术思想的 影响。这时候,当然要注意积累,提倡 厚“积薄发”。但这并不 意味着就不能 “立言”。何况,若是妥等到穷尽一切事理后再去 “立言”,恐怕也就无 “言”可 “立”了。原固是,一是不可能 做到,除非你不去 “立言”,再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使 命,需要有所 “言”。问题只在于,“立言”之始,一要谨慎,二 要求实。特别是不要在基础理论问题上铸成大错。唯一能够避 免的办法,就是对待任何学术间题,都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至少保证在目前的认识基础上不出康则上的错误。 近年,我在音乐美学研究中,就音乐的存在方式这一基础 理论问题,提出 “乐本体”与 “音本体”的问题 参(阅拙文 《音乐美学理论新构》,载 文《艺研究》1996年第5期)。这不仅 是音乐美学、而且也是一般美学研究中没有解决好的大问题。对 这一问题的提出,来 自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愚想的启迪。现在 看来,虽然我在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