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药物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被吸收后,绝大部分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只有很少一部分经淋巴转运 小肠具有选择性将脂肪转运至淋巴系统的功能 脂溶性药物取决于与乳糜微粒的亲和性; 水溶性药物取决于分子大小 * 第四节 脑内分布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包围,细胞间联接致密,细胞间隙极少,形成连续性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 这种较厚的脂质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挡水溶性和极性药物透入脑组织。 * 血脑屏障(BBB)的组成 1、血液-脑组织屏障 2、血液-脑脊液屏障 3、脑脊液-脑组织屏障 * 二、脑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由各脑室内脉络丛分泌产生,分布于脑和脊髓表面,经蛛网膜返回至血液。 CSF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的多,其他成分差别不大 * 三、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转运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转运速度取决于药物在pH7.4时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常数。 脂溶性药物分子能被动吸收入脑,而水溶性及大分子药物均不易透过BBB而难以入脑 * * 四、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策略 亲脂性的前体药物:选择性差 配体或抗体修饰:受体介导的胞吞转运 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修饰: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阳离子修饰:吸附介导的胞吞转运 颈动脉输注高渗溶液:有效但不安全 鼻腔途径给药:经嗅神经通路入脑 * 第五节 胎儿体内分布 在母体循环系统与胎儿循环系统之间,存在着胎盘屏障。 一、胎盘构造与胎儿的血液循环 胎盘是胎儿营养、呼吸及排泄器官。 营养上皮层 胎盘屏障 绒毛结缔组织 (厚约3.5?m) 毛细血管内层 * * 二、胎盘的药物转运 影响药物通过胎盘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被动扩散,分子量600,非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易透过);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仅游离药物能通过); 用药时胎盘的功能状况 (妊娠后期,绝大多数药物可通过胎盘); 药物在孕妇体内的分布特征 (孕妇患感染或其它疾病时,胎盘的通透性可能改变)。 药物在胎儿内的分布与母体不同 * 第六节 脂肪组织分布 体内脂肪起着药物的贮库作用,会影响药效的显现和调节作用时间的长短,尤其对高亲脂性的药物,如硫喷妥。 * 第七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7μm: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7μm: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运送至肝、脾等器官。 此外,微粒还会同血浆蛋白作用: ①调理素 ②高密度脂蛋白 * 利用载药微粒的特性,可改变药物原有的体内分布,达到增效和安全的目的。 阿霉素: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心脏毒性大→制成脂质体→心脏中浓度降低,毒性减小 * 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 1、膜间作用 膜间转运 脂质体不被破坏,不进入细胞内 接触释放 的一种作用方式 对于不具吞噬能力的细胞摄取药物具重要意义 * 2、吸附 指微粒吸附于细胞表面,受粒子大小、密度、 表面电荷以及温度等因素影响。 3、融合 脂质体膜中的磷脂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相似 而产生完全混合作用。 4、内吞 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入细胞内,再被溶 酶体消化、裂解释药。内吞是细胞对微粒作用的 主要机制。 * * * (二) 粒径对分布的影响 微粒系统在体内的宏观分布主要受粒径的影响。 10nm的纳米粒缓慢积集于骨髓 7?m时一般被肝、脾中巨噬细胞摄取 7?m的微粒通常被肺毛细血管网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 * (三) 电荷的影响 不同细胞表面荷电情况不同,会影响微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微粒表面带负电易靶向于肝,带正电则易滞留于肺。 (四) 降解作用 通过调节高分子材料的性质来改变降解速率,控制释药。 * 三、长循环微粒给药系统 延长微粒给药系统体内t1/2的方法: 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空间位阻,如微粒表面采用PEG共价修饰; 隐形脂质体:STEALTH? 减小粒径,如 200nm的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t1/2 ?; 表面荷正电的微粒比荷负电的体内消除慢。 * 四、靶向给药系统 (一) 被动靶向 (二) 主动靶向 1、表面修饰的主动靶向 载药微粒表面联接一种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可防止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课件:鼻部非霍奇金淋巴瘤.ppt
- 课件:病的鸡肿瘤鉴别诊断.ppt
- 课件:肺炎病理.ppt
- 课件:病理骨折及骨质疏松.ppt
- 课件:病理学 肿瘤总论.ppt
- 课件:病情观察与基础护理.ppt
- 课件:不明原因发热slp.ppt
- 课件: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ppt
- 课件:肠道在泌尿外科的应用.ppt
- 课件:阴道镜的应用.ppt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专业技能提升题)——法规解读篇.docx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必备心理健康评估试题.docx
- 污水处理监测软件:ABB二次开发_(10).安全性与合规性要求.docx
- 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2).pptx
- 污水处理监测软件:ABB二次开发_(11).项目管理与版本控制.docx
- 2025-2030中国高温窗帘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0中国高温纤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污水处理监测软件:ABB二次开发_(12).测试与调试方法.docx
- 生活污水处理过程(2).pptx
- 2025-2030中国高温胶带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